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水面海拔455米,面积达到3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为730米。它储存了全球约五分之一的淡水资源,是中国淡水总量的8.4倍。如果中国能够掌控贝加尔湖的水资源,或许能够缓解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那么,历史上俄罗斯是如何占领这个美丽而富饶的湖泊的呢?
贝加尔湖自古就是中国北方游牧和渔猎民族的活动区域。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北方的鬼方和北狄民族就已经在贝加尔湖周围活动,并且创造了卡拉苏克文化。卡拉苏克文化的遗物与中国长城以北地区发现的遗物非常相似,苏联编撰的《世界通史》中提到,卡拉苏克文化的匕首、刀、矛等器具与中国殷商文化的冶炼技术和风格有着明显的联系。
这些卡拉苏克文化的创造者被认为是鬼方和北狄,或是与他们有关系的民族。秦汉时期,这些民族在中国文献中被称为“丁零”。丁零的后裔包括铁勒、高车、回鹘、突厥等民族。《魏书·高车传》提到,北方的高车民族原是赤狄的后代,后称为丁零或高车。
随着匈奴的崛起,丁零逐渐被匈奴控制。史书《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冒顿单于曾征服包括丁零在内的多个民族。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使者苏武出使匈奴,最终被匈奴单于扣留,并被流放到北海牧羊。这个“北海”指的就是贝加尔湖。19年后,苏武终于获释返回。
在匈奴的衰落时期,丁零民族也趁机反攻,并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公元前71年,丁零趁匈奴衰弱之际,攻占匈奴北部。到公元85年,北匈奴的政权覆灭,丁零开始向南迁移,最终占据了漠北地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丁零的后裔被称为铁勒,逐渐扩展到草原。
铁勒民族在南北朝时期与柔然、突厥相互交替崛起。铁勒的薛延陀部曾在605年建立汗国,与东突厥对峙,并在唐朝帮助下击败东突厥。647年,铁勒被唐朝灭掉。唐朝曾一度控制了漠北高原,但对贝加尔湖地区的控制并不强烈,唐朝的影响力仅限于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到了682年,后突厥汗国复国,并征服了铁勒九姓。744年,回鹘汗国在铁勒的基础上建立,直到840年回鹘灭亡,草原进入了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直到蒙古崛起。
蒙古统一草原后,贝加尔湖的周边地区逐渐被蒙古控制。1207年,成吉思汗派遣军队征服了“林中百姓”——生活在贝加尔湖周围的突厥语部落,并将其纳入蒙古控制。元朝时期,蒙古在贝加尔湖设立了天文测影站。元朝崩溃后,蒙古黄金家族继续统治漠北,贝加尔湖地区仍然归蒙古部落管辖。
在明朝中期,蒙古草原分为漠北和漠南。漠北由喀尔喀蒙古控制,其中贝加尔湖西北属于札萨克图汗,东部则属于茂明安等部落。与此同时,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扩张逐渐推进。1598年,俄罗斯灭掉了西伯利亚汗国,开始沿鄂毕河、勒拿河推进,逐渐向贝加尔湖地区扩展。
俄罗斯的扩张在贝加尔湖的进展较慢,但到1666年,贝加尔湖周围地区最终完全被俄罗斯占领。与此同时,俄罗斯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展也在加速。清朝在康熙时期才意识到俄罗斯的威胁,并在1688年发动了雅克萨之战,目的是将俄罗斯赶出黑龙江流域。经过两次战争,清朝成功撤出雅克萨,并在瑷珲建立了防线,防止俄罗斯进一步扩张。
然而,俄罗斯和清朝在领土谈判中并未完全解决贝加尔湖问题。1689年,清朝与俄罗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双方确认了黑龙江上游的边界,但贝加尔湖地区问题没有得到处理。直到1725年,清朝和俄罗斯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承认了俄罗斯对贝加尔湖的控制。此时,贝加尔湖地区正式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清朝则继续控制着漠北的蒙古部落。
由此,贝加尔湖从蒙古的控制中彻底脱离,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这也标志着蒙古与贝加尔湖的历史联系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