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们在一些政策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两朝都将自己族群的人口数量视为最高机密;又比如,都要求最能打的本族军队自带干粮和装备上战场。结果,蒙古人和索伦人被折腾得家底空空,日子过得像“杨白劳”一样清苦。
在成吉思汗的时代,蒙古军队就有“自备粮草和装备”的传统。靠着这种方式,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建立了赫赫声威。但等到元朝政权稳定后,普通蒙古人却发现情况不对:打仗成本全得自己承担。无论是防守边境还是驻扎在河北、山西这些地方,士兵依旧得自带盔甲、马匹、弓箭和口粮。可这些地方往往靠近皇室或宗王的领地,根本不能随意抢掠,就意味着士兵既得不到额外的补偿,还要倒贴钱粮。打仗时盔甲坏了,也得自己掏钱修补,国家不会免费提供。这样一来,蒙古士兵不但赚不到好处,反而大量破产,不少人甚至被迫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
元朝的皇帝对此毫无反思,认为粮草和盔甲并不算贵,蒙古士兵如果觉得负担重,那是他们自己不够努力。结果到了末年,红巾军起义、明军北伐时,大批蒙古人干脆倒向明朝。等明军攻到大都时,能为元朝王爷坚守的蒙古士兵不过百来人,局面一片凄凉。
满清的情况也相差无几。乾隆年间大力提倡“国语骑射”,要求八旗子弟保持骑射传统。但八旗军打仗用的弓箭、盔甲等一律自费。比如一枝“梅针箭”要价七分五厘银子,一个弓箭手的标配是两张弓和五十枝箭,仅箭的花费就要三四两白银。而一名索伦士兵的月薪才两两银子,光是凑齐作战装备的钱就要拿掉两个月工资。
当索伦士兵帮助乾隆平定准噶尔汗国后,他们回乡却迎来一张巨额账单:几千副盔甲、上万张弓和近十万支箭的费用全要他们自己承担。折算下来,光是这批军需就要耗掉他们三个月的全部薪水。索伦兵不仅拿着最低的工资,还要打最艰苦的仗,装备费也得自己掏钱,简直成了大清的“老黄牛”。最终,连索伦的孩子都被不断消耗在南方战场,清朝国运也随之走向衰亡。
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它们都清楚自己的核心族群是政权的根基,却舍不得为本族士兵分担战争成本。结果,兵疲民困,忠诚消散,这两个庞大的帝国也最终走向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