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专家常常在几千年前的遗址中,拼命寻找夏朝的证据,寻找中华文明的起源。可是,大家很小心,生怕不小心发现了比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等文明更早的证据。尽管贾湖遗址已有九千年历史,上山和彭头山的遗址已有一万年,山顶洞人生活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三万年前,泥河湾遗址更是距今两百万年。为什么这些地方不被好好研究?难道这些遗址就不属于中国吗?难道那些地方的古人已经灭绝了吗?难道这些文明不是源自几万年前的中国,而是从非洲流散过来的?
这些质疑的声音显得十分荒谬。如果你仔细翻开《尚书·尧典》,就能看到夏朝的历史痕迹。最早的“夏”字写法是:一个人头顶上方有一个太阳。连眼睛不好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字是指夏天。而“夏”的最初含义其实是“夏至”——一年中白天最长,太阳最猛烈的那一天。
这并不是偶然。在四千五百年前的《尚书·尧典》中就已经记载了:“日永,星火,以正仲夏”。这表明早在尧帝时代,夏至的天文现象就已经被准确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甲骨文中也有与“夏”字相关的记载,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意味着这时候夏至就已经被确立为天文学的重要标志。
“夏”字在古代还有一种写法是“昰”,它的意思是“正”。根据《说文解字》解释,昰就是“直”,与太阳的运动方向相关。而这正是夏至时太阳的所在。古人通过天文观测,逐渐形成了四季的划分,其中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最重要的天文节点。《管子》也提到过“四时曰正”,这正是依据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来划定四季。
历史上,古人曾通过四分历来确定四时的变化,这部太阳历的核心就是通过太阳的路径来标定季节。4500年前的尧帝时代,日躔正好经过青龙、朱雀、玄武、白虎这四个星宿,这些星宿帮助古人分清四季的变化。根据《鹖冠子》中的记载,古人利用北斗星的指向来推算季节变化,甚至能够精确到每个季节的起始点。
这个古老的天文学知识,早在《夏小正》中就得到了记载。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开始,都是通过北斗星的方位来确认的。这种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最早在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洛书中就已经存在,并且已经开始使用四分历。
夏朝的建立,虽然在公认的历史中大约有四千多年的时间,但实际上,这种基于天文和历法的文化早在数十万年前就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最早在两百万年前,泥河湾地区的华夏先民就开始崇拜赤铁矿石,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习俗。这个习惯与夏至、冬至的天文现象有着深刻的联系,足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因此,夏朝的文明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自古以来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和发展,逐渐成熟的。真正的华夏文明,并不是几千年前才开始,而是已经在数百万年前就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经过无数世代的传承,才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辉煌文明。
总之,夏朝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久,华夏文明的根源也更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