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高的山峰,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古籍中它被称为“不咸山”“徒太山”,直到金朝才正式定名为“长白山”。在古代,这里被视为神圣之地,满清皇族甚至将其当作“龙脉”,并对其实施了200多年的封禁政策。
然而,到了1962年,中国政府却将长白山的一半划给了朝鲜。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
历史上的长白山归属
长白山自古属于中国,但因地理位置特殊,长期处在中朝边境的争议之中。它是鸭绿江、图们江等三江的发源地,而这两条河流又是中朝的界河。下游界限清晰,但上游地势复杂,边界模糊,留下了隐患。
清朝在1762年将长白山列为封禁区,并驱逐原住民,导致边境地带一度荒芜。19世纪,因自然灾害,许多朝鲜人越境到长白山一带垦荒定居,使边界问题更加复杂。后来,清政府为了稳定局势,甚至把这些朝鲜移民收归中国国籍,但这也引起了朝鲜方面的不满,双方开始长时间的勘界纠纷。
随着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中朝宗藩关系被废除,朝鲜独立。此后,沙俄和日本先后插手东北事务,使中国在长白山地区几乎失去了发言权。虽然在日本主导的条约下,中国恢复了对部分边境地区的主权,但长白山之争仍暗流涌动。
抗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失去了重新掌控长白山的最佳时机。
---
长白山一分为二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处理长期悬而未决的边境问题。由于中朝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双方通过谈判而非对抗来解决争议。
50年代末,朝鲜提出将鸭绿江划为中朝界河,双方共享河流资源。到了60年代初,朝鲜进一步提出,希望将长白山一分为二,把北麓划归朝鲜。他们的理由是:长白山是金日成的故乡,也是其革命起点,具有特殊意义。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金日成确实在长白山北麓生活过,还在这里参加过中国的抗日斗争。基于此,朝鲜方面希望能够守护这片“革命圣地”。
1962年10月,周恩来与金日成在平壤签署《中朝边界条约》,约定长白山的天池一分为二,双方从天池边缘延伸划线,最终确定边界。1964年,又通过《中朝边界议定书》完成了正式勘界。此后,朝鲜将长白山最高峰“白头峰”更名为“将军峰”,以纪念金日成。
---
为什么中国会让出一半长白山?
从历史事实来看,中国完全可以拒绝这一要求。但当时的中国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选择了“礼让”:
1. 中朝友谊的象征:两国在抗战和朝鲜战争中有深厚合作,彼此都是重要盟友。如果因边界再起冲突,必然损害关系。让出一半长白山,可以换取稳定的边境和更牢固的友谊。
2. 民族因素的考量:长白山北麓居住的大多是朝鲜族,生活习惯、文化认同与朝鲜高度接近。如果中国强行完全收回这片土地,居民的归属问题会引发新的矛盾。
3. 化解韩国的猜测:韩国曾指责中国援助朝鲜是为了换取长白山的主权。中国主动割让半座长白山,直接粉碎了这种说法,反而凸显了中朝关系的真挚。
---
总结
领土一向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通常“寸土必争”。然而,长白山北麓对中国而言战略价值有限,却长期夹杂中朝纠葛。新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选择以一半长白山换取两国的友谊和边境稳定,既避免了争端,也赢得了朝鲜的感激。
因此,这不仅是一场领土划分,更是一种外交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