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志愿军之雄兵出击》正在热映,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火力强悍、自动武器成排使用,似乎始终压着美军打。然而,这种表现更多是为了营造视觉震撼,与真实的历史情况存在较大差别。实际上,志愿军在入朝作战时,装备和火力虽有一定优势,但与美军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志愿军的装备情况
以38军为例,这是志愿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出国作战前,38军进行了补充和强化,下辖3个师、9个团,总兵力约4.2万人,配备有近200辆汽车,轻重机枪和冲锋枪超过3000支,迫击炮配发到连一级,还有部分“巴祖卡”火箭筒。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这样的装备水平已属上乘。
不过,当时的中国军队被称为“万国武器博览会”。各种枪械几乎都来自战场缴获,美械、日械、德械、蒋械混杂在一起,口径繁多,弹药种类多达十几种,后勤补给极为困难。比如38军早期装备的步枪主要是日式三八大盖,而39军、40军则配有美式春田步枪。美军老兵在回忆中常提到志愿军的枪声与日军相似,其实正是因为38军大量使用三八式步枪。
为缩小与美军的差距,志愿军增配了不少冲锋枪。38军装备有1700多支美制“汤姆逊”和数量众多的英制“司登”。虽然“司登”工艺粗糙,被西方军人看不上,但在志愿军手里却是近战夜战的利器,配合手榴弹发挥巨大作用。不过,自动武器的缺点也很明显——耗弹量极大。由于国内缺乏配套的美式子弹生产线,后续补给成了大问题。陈毅曾感叹,美械虽好,但消耗太大,对于尚未形成完整军工体系的新中国来说,反而利弊相当。相比之下,老旧的三八大盖依旧保留,因为东北的兵工厂能稳定提供弹药。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老兵并不愿意放弃三八大盖。虽然这款步枪在外界看来口径小、威力不足,但它后坐力轻、射击精准、射程远,还方便白刃战。很多战士因其顺手耐用而难以割舍。
志愿军的机枪与炮兵
机枪是步兵的核心火力。38军配有近千挺轻重机枪,型号多样。轻机枪以国产捷克ZB-26为主,性能稳定;英制布伦和美制勃朗宁也有不少,大多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重机枪方面,128挺里超过一半是日制92式,被戏称“鸡脖子”,射速慢、弹药稀缺,但因数量庞大仍在使用。相比之下,美制勃朗宁重机枪可靠耐用,是志愿军信赖的主力。
有趣的是,久负盛名的“歪把子”机枪并未列装志愿军序列。虽然它的弹药与三八大盖通用,但缺点过多,不如“鸡脖子”勉强能用,最终被弃用。
在火力支援上,志愿军装备了360门轻重迫击炮、55具火箭筒,以及部分日制92式步兵炮和美制山炮。这些武器在美军眼里微不足道,但在志愿军手中却能发挥奇效。比如夜袭配合火箭筒,往往能打出奇兵效果。
与美军的差距
相比志愿军,美军的火力优势几乎是碾压性的。即使是普通步兵师,一个营就拥有18门155毫米重炮、4门81毫米迫击炮、4门无后坐力炮,还有大批坦克。整个师的装甲车辆可达150辆,更不用提空军支援。志愿军整体上还是轻步兵,几乎没有重武器可依靠。
此外,美军在二战期间积压了大量军火,朝鲜战场成了消耗库存的场所。美军在战场上弹药使用量极其惊人,火力覆盖密度让志愿军承受了极大压力。而电影中对美军火力的展现远不如真实,因而多少削弱了观众对志愿军英勇抗敌的真实感受。
总结
志愿军并非电影中那样“火力压制美军”,真实情况是他们以有限的装备对抗美军的现代化重武器。志愿军依靠的是灵活机动的战术、顽强的意志和夜战近战等传统战法,才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打出了气势。电影艺术化的呈现虽然令人振奋,但了解真实的历史,才能更加体会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与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