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岛,这座位于碧海蓝天间的小岛,距离中国不过几千公里,却离美国本土上万里之遥。尽管相隔如此遥远,岛上却随处飘扬着美国国旗,被视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前哨”。
很多人第一次得知这一事实时都会感到意外:为什么一个远离美国本土的小岛会成为美国的领土?背后有一段曲折的历史。
几千年前,查莫罗人就已在关岛定居,他们以捕鱼、耕种为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然而,这片宁静在16世纪被打破。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环球航行途中经过关岛,让它进入世界的“现代历史”。此后,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浪潮席卷而来。
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舰队正式占领关岛,将其纳入庞大的殖民体系。对西班牙而言,关岛不仅仅是一个小岛,而是“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的必经补给站。那时,从美洲驶往菲律宾的商船横跨太平洋,关岛正好处于最佳位置,成了重要的战略中转点。
然而,这样的命运对查莫罗人来说却是灾难。殖民带来疾病、战争与高压统治,当地原住民人口急剧减少,从十万锐减至几千,原本丰富的文化也只剩下残存的痕迹。
19世纪末,美西战争爆发,美国趁机取代西班牙,夺得菲律宾、波多黎各以及关岛。更令人意外的是,美军几乎毫无阻力就接管了关岛。当时,美舰抵达岛上,西班牙驻军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告知“你们已经战败”。就这样,关岛被“轻而易举”地纳入美国版图,而邻近的北马里亚纳群岛则被卖给了德国。自此,美国首次在西太平洋获得了重要领土。
美国之所以看重关岛,核心原因仍然是地理位置。关岛位于东京、马尼拉、台北之间的三角地带,覆盖范围几乎囊括整个西太平洋。二战期间,这一价值更是凸显。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不久便占领关岛,将其纳入南进战略。直到1944年,美军经过惨烈战斗才重新夺回。战后,美国在岛上大规模建设军事基地,安德森空军基地和阿普拉海军基地逐渐成形。
冷战时期,关岛被称作“不沉的航母”。这里集中了核潜艇、战略轰炸机和雷达系统,成为美国控制西太平洋的核心。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关岛组织法》,将其设为“未合并领土”,赋予居民美国公民身份,却没有给予完整的政治权利。他们既是“美国人”,却不能选总统,也没有国会参议员,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式的治理状态。
进入21世纪,关岛的战略价值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虽然岛上旅游业发展良好,但真正决定它命运的依旧是军事。关岛南北长不过几十公里,却扼守第二岛链,能直接辐射东亚大部分地区。从这里起飞的轰炸机,能覆盖中国东南沿海、日本、菲律宾和台湾。安德森空军基地拥有可供战略轰炸机起降的长跑道,阿普拉港则停靠着能随时进入第一岛链的核潜艇。
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在关岛不断增加军事部署。例如,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加强防御能力;又投入数十亿美元升级基地,以应对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关岛已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
然而,当地居民的心态却复杂。虽然他们名义上是美国公民,但因缺乏平等的政治权利,不少人长期心怀不满,呼吁更多自治甚至推动独立公投。但对美国而言,关岛是绝不会放弃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去,将动摇其在亚太的布局。
今天的关岛,看似是热带度假胜地,实际上是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前沿。从大航海时代的殖民征服,到冷战对抗,再到今天的中美博弈,关岛的命运始终被大国角力所左右。对中国来说,它既是潜在威胁,也是必须直面的地缘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