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放弃核武器来取信美国,放下历史成见支持日本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甚至减少航母和远程导弹的发展。”
这番言论,出自前国务院参事、国际战略专家、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时殷弘之口。话一出,立即引发巨大争议。作为熟悉国际关系的学者,他理应明白核武器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但却偏偏提出“中国应解除核武器”这样的惊人观点,难免让人质疑其立场。
这样的主张无异于削弱国家根基。幸运的是,当今社会不再是“公知”能够轻易操纵舆论的年代,民众早已有了清晰的判断力,不会被几句华丽的辞藻所迷惑。只不过,时殷弘和一些同类,仍在借所谓“理性分析”鼓吹西方价值观,试图影响舆论。
事实上,时殷弘的类似言论并非首次。他曾建议中国在南海局势最紧张的时候主动“军事收缩”,以此作为与美国谈判的条件。可问题在于,国际博弈从来都是实力为本,一旦退让,便失去主动权。若任由美国掌控南海,中国还拿什么继续谈判?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谈到台海问题,强调“若台海爆发冲突,美国的干预力度一定会超过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他的潜台词很明显:为了避免美国报复,中国最好不要尝试收复台湾。然而,台湾问题事关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岂能因害怕制裁而轻易放弃?
时殷弘的观点,核心始终围绕着“对美国让步”,把美国的态度放在首位。这种思维模式,与其成长背景不无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逐步融入世界,西方意识形态趁机大量输入。当时美国确实更繁荣,更有吸引力,很多知识分子被所谓的“自由与先进”迷惑,从而形成了长期的崇美心理。
时殷弘本身学术履历亮眼,南京大学出身,曾在解放军院校担任教授,还因贡献荣立三等功。凭借学识和头衔,他一度成为“国家智囊”,他的声音也因此更具影响力。但正因如此,他的观点才显得更加危险——三分真理七分偏颇,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理性”。
其实,他所鼓吹的道路,乌克兰早已走过。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庞大的核武库,却在美国压力下主动销毁,以换取所谓“安全保障”。结果如何?核武器没了,经济又未振兴,最终在俄乌冲突中陷入被动。事实证明,没有硬实力,再多的示弱也换不来真正的安全。
对比中国,美国停止对中国的核讹诈,正是因为中国成功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而不是因为放弃。强国靠实力赢得尊重,弱国只能任人宰割。
今天,随着信息渠道越来越丰富,民众对美国、日本的真实面貌有了更直接的了解。时殷弘笔下那个被美化的“理想化美国”,早已站不住脚。尽管他依旧沉浸在旧有的思维模式中,但社会舆论早已发生转变。
归根结底,时殷弘的影响力正在衰退,他的声音不再主导舆论。一个学者如果忘记了国家立场,失去了独立判断,只是一味迎合外部势力,那么最终也只能被历史淘汰。
时殷弘的“没落”,恰恰是中国社会清醒的表现。乌克兰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警示:妄图以退让换和平,最终只会失去未来。真正能守护国家安全的,唯有实力与坚决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