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一直由五个大国组成: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唯一的变化是非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增加,从最初的六个增加到如今的十个。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五常国家拥有一票否决权,这让它们在全球安全事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时光流逝,经过八十年的变迁,联合国安理会这个被认为是“全球最高决策平台”的机构,似乎正面临结构性调整。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最近宣布,支持印度和巴西成为新的常任理事国。如果这一提案通过,安理会的五常结构可能会变成七个常任理事国。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印度与巴西这两个国家的提名引发了热议。印度长期被视为中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双方在边界问题、地缘政治乃至国际事务中摩擦不断。如果印度获得常任席位,并拥有否决权,那么近百年来的国际权力平衡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
那么,为什么是这两个国家?俄罗斯为何在此时提议将它们纳入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以及其他常任理事国对此又持什么立场?这场潜在的制度改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博弈?
俄罗斯的立场:拉拢新兴大国
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自1945年旧金山会议上就已确立,五个国家因二战胜利而成为全球安全秩序的支柱,并享有“一票否决权”。这一制度使五常在国际决策中拥有巨大的话语权。美国历来多次利用这一否决权维护以色列的利益,而中国自加入联合国以来,虽有过几次行使否决权,但通常采取较为克制的外交策略。
在过去的八十年里,世界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崛起,联合国会员国数量增加,非永久理事国席位也从六席增至十席。然而,五常的结构始终未变。每年联合国大会期间,都会有国家呼吁推动安理会改革,一些国家甚至提议废除否决权。芬兰和新西兰便是典型的支持者,他们认为这样有助于实现更公平的全球治理。
实际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安理会急需改革,但各国立场不一,具体改革路径充满分歧。各国根据自身利益提出不同的改革方案,俄罗斯也有其独特的看法。
2025年9月27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拉夫罗夫公开支持印度和巴西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他认为,现有的安理会结构无法反映当前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变化,印度和巴西作为“全球南方”的代表性强国,应该在国际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表面看,俄罗斯的这一提议是合理的: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经济实力持续增长;巴西则是拉丁美洲的最大经济体,发挥着区域领导作用。俄罗斯认为,印度和巴西具备更大国际责任的能力,理应拥有常任席位。
不过,拉夫罗夫提到的“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并不完全是理想主义的体现。俄罗斯的深层动机显然是通过扩大常任席位,拉拢这两个新兴大国,进而构建一个更具对抗性的多极化国际体系。俄罗斯与印度在防务、能源等领域有深度合作,巴西则是俄罗斯的资源合作伙伴,二者的加入可以增加俄罗斯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
其他常任理事国的态度
尽管俄罗斯积极推动这一提案,是否能够实现,还取决于其他常任理事国的态度。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可以利用否决权来阻止这一改革进程。
在美国方面,拉夫罗夫讲话后不久,美国商务部官员公开表示,印度和巴西需要“整顿”,虽然这并不代表官方立场,但足以反映出美国的警惕情绪。美国长期坚持的原则是,绝不允许一个不受其影响的国家进入全球核心决策圈。对印度,美国态度较为支持,视其为印太战略的关键伙伴,意在牵制中国崛起。美国曾支持印度、巴西、德国和日本(即G4国家)入常,并提出增设非洲常任席位以及小岛屿国家轮值机制。
然而,美国对巴西的态度则较为谨慎。巴西近年来在气候、贸易等问题上与美国发生摩擦,且其在联合国中的独立性较强。美国担心,若印度或巴西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并掌握否决权,美国在联合国的制度优势可能会受到挑战。
法国和英国的态度则更为开放。两国长期支持G4扩容计划,并提议为非洲增设常任席位。面对全球影响力逐渐减弱的现实,英法更倾向于推动多元化格局,以便提升自己的谈判筹码。因此,俄罗斯的提案与英法的战略意图相契合。
中国的立场:谨慎观望
中国的立场则显得尤为复杂。中国一贯主张联合国改革,强调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然而,对于印度是否应加入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中国持谨慎态度。主要原因在于中印之间的边界争端以及双方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紧张关系。印度近年来强化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的“四方安全对话”,加剧了中国的地缘压力。如果印度获得常任席位并拥有否决权,这可能对中国在亚洲的安全利益构成威胁。
与印度相比,巴西的入常提案引发的争议较小。巴西在对美政策上保持一定独立性,与中国也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国对巴西的态度较为宽容。
结语
安理会改革不仅仅是增加席位的问题,更是一次深刻的权力再分配。若最终扩容为七常甚至更多,各国可能会在重大决策中频繁使用否决权,进而导致安理会的决策效率大幅下降。因此,尽管俄罗斯的提案旨在支持全球南方国家,但其背后暗含着深远的地缘政治博弈。
无论改革是否成功,它都将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