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历史上,有一位以权谋闻名的节度使——田承嗣。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糟糕透顶,屡战屡败,但在政治和权术上却极为精明,被后人称为“唐朝藩镇割据第一人”。
田承嗣早年追随安禄山起兵造反,后来投降朝廷,仍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表面上归顺,但他始终怀有叛心。大历十年(公元775年),他再次举兵叛乱,占领了洛州和卫州。
唐代宗得知消息后,立即下令讨伐。他命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幽州节度使朱滔由北方出兵,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由南方进攻,意图对田承嗣形成南北合围。四位节度使兵强马壮,声势浩大,田承嗣自然心中惶恐。
然而他深知,这些人对朝廷未必忠心,他们真正看重的是他手中的地盘。于是,他决定施展连环计,逐一瓦解围攻之势。
首先,他主动与李正己交好,成功缓解了南方的压力。李宝臣拒绝和解,仍威势逼人。但由于南方两支大军按兵不动,朱滔也不敢轻举妄动,李宝臣孤军无援,只能停下脚步。田承嗣就这样避开了正面冲突。
接着,他又使出“移花接木”的妙计。田承嗣知道李宝臣野心勃勃,尤其想夺回自己的故乡范阳,但苦于实力不足。他便派人刻下石碑,暗藏“二帝同功,将田作伴入幽燕”的字句,然后设法让石碑被“偶然”发现。当地风水先生宣称此地蕴含帝王之气,石碑因此被献到李宝臣手中。李宝臣虽然没完全理解碑文,但在部下的奉承下,心中暗喜,以为天命降临自己。
就在此时,田承嗣派出使者,承诺若李宝臣愿意放过魏博,他不仅愿意献出沧州,还会出兵帮助李宝臣攻打范阳。李宝臣听得心花怒放,联想到石碑上的话,更加坚信此事是天意,于是放弃了进攻,与田承嗣联手。
为了进一步分化对手,李宝臣又主动接近朱滔。他在宴会上故意表示对朱滔仰慕已久,惋惜未能相见。朱滔感动不已,还特意送来画像留念。结果,李宝臣立刻派出两千精锐骑兵突袭朱滔,企图活捉他。朱滔猝不及防,惨败而逃。只是因为当天他没有穿画像里的衣服,才侥幸脱身。
北方两位节度使自相残杀,田承嗣自然坐收渔翁之利。他随后又送信给李宝臣,言辞恭敬,承诺日后再送沧州,并表示那块石碑只是一个小玩笑,请勿介意。至此,李宝臣才意识到自己被田承嗣戏弄,既羞愧又愤怒,却又担心朱滔与田承嗣联手,只能退兵。
最终,四大节度使的联合讨伐被田承嗣的一连串计谋化解。他不仅保住了魏博,还不断扩张势力。最鼎盛时,他掌控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统率十万大军,真正成为唐朝藩镇割据的代表人物,让国库空虚的唐廷无可奈何。
田承嗣虽在军事上平庸,但凭借高超的权谋手腕,在藩镇割据的乱世中站稳脚跟,并一步步壮大,成为唐代割据势力的典型人物。
参考资料:《中国隋唐五代军事史》(人民出版社)、《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出版社)、《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