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左宗棠,都是晚清时期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们不仅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更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虽然两人年龄相差十一岁,但真正同朝为官、并肩又争锋的时间也就三十余年。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二人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屡建战功而崭露头角,从此步入朝堂,逐渐成为权倾一时的重要人物。李鸿章更以外交才能著称,而左宗棠则以刚直、不善逢迎著称。正是这样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彼此争锋数十载。
1885年,左宗棠病逝。李鸿章在挽联中写下“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既是对二人矛盾的概括,也算是一种晚年的释怀。但他们之间的纷争远不止于性格不合,更牵涉出身、利益、政见等层层矛盾。
出身与仕途的不同
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的一个没落书香之家,虽祖辈有秀才功名,但家境清贫。他自幼勤学,二十岁中举,却屡次会试失利,仕途一度受阻。失意后,他深入民间,潜心钻研农学与地理,逐渐在地方崭露头角。凭借真才实学,他获得了“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美誉。此后在曾国藩麾下组建楚军,凭军事才能步步高升。只是未能登科进士,始终是他心中遗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鸿章。李家在合肥算得上望族,他自少年起科场顺利,从秀才到进士几乎一路畅通,顺利进入翰林院,凭借世家背景与师门关系,迅速走上仕途。后来,他追随曾国藩,带兵围剿太平军,逐渐积累了军事威望。
出身背景与入仕之路的差异,使得二人对彼此都心存芥蒂。左宗棠自比“诸葛亮”,瞧不上李鸿章的圆滑与“市井手段”;而李鸿章则认为左宗棠刚直过头,甚至有些迂腐。
冲突的开端
二人首次因利益产生直接矛盾是在1864年。朝廷命李鸿章赴南京协助曾国荃攻城,但李洞察到南京已是强弩之末,担心被人说抢功,便推脱“病体”改赴浙江。此举既为曾国藩保全面子,却冒犯了当时身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李鸿章在浙江不打招呼便擅自收复失地,还趁机敛财,彻底触动了左的利益。左立即上书弹劾李“越职掠功”,二人由此结下嫌隙。
此后,在剿灭捻军的过程中,两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李鸿章率淮军于扬州大胜东捻军,而左宗棠统帅楚军进展不顺,还因追击不当,让捻军威胁到京师。慈禧震怒,二人一并受责,导致相互埋怨。左宗棠事后更质疑李的战报失实,公开上奏弹劾,两人的关系从此彻底破裂。
为人处事的分歧
李鸿章性格圆滑,深谙官场之道,善于通过外交与洋人合作,以此补强清军不足。他曾借助西方势力对抗太平军,从现实角度看确有成效,但在左宗棠眼中,这无异于“引狼入室”。左为人刚直,讲究堂堂正正,容不下李的投机与妥协。
甚至在战场风格上,也可见差异。传说虹桥之战中,李鸿章竟搬椅子坐镇指挥,这让崇尚身先士卒的左宗棠极为不齿。
财与廉的对比
李鸿章一生身居高位,权力与财富滚滚而来。坊间曾有讽刺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意指李家富甲一方,而天下百姓却因之困苦。据同僚记载,李的资产或超过四千万两白银,几近“富可敌国”。这财富除了正常俸禄与股息,还夹杂着军政灰色收入与敛财手段。
反观左宗棠,则以清廉著称。主持西征时,巨额军费从手中流转,却未见中饱私囊。甚至在家书中,他坦言仅寄回两百两银子补贴家用,还叮嘱儿子要勤俭自持、历练艰辛。左虽地位显赫,却生活简朴,以爱民恤民著称,留下了清正官声。
谁更胜一筹?
三十余年的争锋较量中,李与左各有胜负。李鸿章在洋务运动、外交谈判上成绩突出,却因过于务实圆滑,常背负“投机”与“敛财”的骂名;左宗棠则以收复新疆、廉洁奉公载入史册,却也因刚直过头,常与同僚不和。
若论才干与功业,两人难分伯仲;若论人品与民望,左宗棠或许更受百姓称颂。毕竟在普通人眼里,真正值得铭记的,是谁能将百姓放在心上,谁能以清正和担当留下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