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社旗县朱集镇田庄街金水大道60号。田庄街是一条东西高差明显的街道,东边高,西边低。这里的人习惯称它为“东岗街道”。顺着东岗街往南走两公里,就能看到一个位于西坡上的高土丘,面积大约十亩地,可以耕种。
据祖辈传说,这个土丘上曾经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戏楼,古时是人们开会、看戏的地方。从田庄中心街往南望去,这座土丘就像一座平顶小山,人们称之为“应山”。以“应山”为中心,向北2.5公里和向南2.5公里,各有一口古井,东西相隔约三百米处还有一个湖泊,叫“旮旯湖”,面积大约二十亩,如今当地人仍这样称呼。
土丘上的戏楼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形成一条长达十公里的街道,人们称为“十里长街”。在1970年,我族的大哥乔付来与几位兄弟年轻力壮,偶然在土丘北边一华里处挖地基时,发现了一处古宅遗址。这宅院坐北朝南,有大门,正堂四间,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地基所用的砖头非常特别,长方形,带花纹,每块重约十四公斤,长五十公分、宽三十公分、厚十二公分。砖与砖之间采用“公母扣”咬合,再用米汤和泥浆填缝,坚固异常。
在东西厢房里,还挖出了琉璃制成的牛、马、羊等器物。我当时年少无知,捡回了一块砖和一件大人们称为“护心镜”的圆形器物,用铁耙子砸过,没坏,只留下一个凹坑。后来听说可能是铝合金的制品,可惜如今早已不知所踪。至于那些琉璃牛马羊,都被弄坏,零件随意丢进南边的水坑里。在那个农村盖房都用不起砖头的年代,大哥和兄弟们把这些大砖运回去,盖起四间全砖房,曾让乡邻们十分羡慕。
根据出土的“护心镜”上铭文“治平1067制”来看,这里在宋神宗时期就有人居住。当时王安石推行变法,尤其重视“农田水利法”,全国范围修坝筑堤,兴修水利。我们这里的九流河坝、潭北河坝、田庄河坝、郝庄河坝都在其中。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可能就在土丘上的戏楼里召开兴水大会。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每年二月二春耕时节,这里会举办为期七天的戏会和物资交流大会,这是方圆几十里最早的物交会。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十里长街北端还形成了一个百亩规模的牲畜交易市场。根据“新法”,百姓养马可得补贴,且免除徭役,因此人人乐意。经过几年推行,国家财政充盈,社会繁荣。
后来,宋徽宗沉迷享乐,搜罗奇珍,百姓家中若有一石一木,都可能被强取。官员假借名义敲诈勒索,甚至毁庙拆屋,导致农业荒废,百姓流离失所。十里长街上的戏楼和庙宇也在这一时期被毁,街市从此衰败。
到了明朝永乐洪熙年间(1396年),朱集人肖大佑、肖天增兄弟二人,因在香港经商致富,听说故乡庙宇被毁,便决定出资重建。他们在“二仙庙”旧址上修建新庙,历时五年完工。但当地人都称之为“肖庙”,因为这是肖氏兄弟所建,他们也欣然接受。此庙后来香火旺盛,流传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庙宇被改为学校,我也曾在“肖庙”里读过书。直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肖庙”被拆,砖瓦木料分给附近村庄建学校,从此彻底消失。
如今,十里长街已成为历史传说,逐渐淡出人们记忆。但每年二月二的春耕物交大会仍旧热闹非凡,成为留存下来的传统。
作者简介
乔群杰,69岁,社旗县朱集镇田庄街人,曾在生产队当过会计、电影放映员,后在信用社、农商银行工作,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