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关于《出师表》中“南阳”的注释,引发了南阳、襄阳两地群众以及全国网友的广泛关注,很多人担心“错误教材”再次出现,误导下一代。
大家都知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千古名句,而“南阳”也是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地点之一。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出师表》的注释却写道:“南阳,郡名,今湖北襄阳一带。”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东汉时期的南阳郡下辖37个县,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怎么可能缩在如今襄阳区区68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更有网友如 @人生若只为初见330、@向往飞天舞 等为这一注释辩护,这种“襄阳说”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篡改历史、制造混乱。 2023年最新版教材中注释写成:“东汉南阳郡,辖境包括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带。”看似范围扩大了,但仍不准确。河南南阳的信阳、驻马店大部分地区,湖北北部的十堰西部、黄冈、孝感,当年是否真的属南阳郡?河南中部的平顶山南部,陕西商洛东部的一些区域当时是否在南阳郡管辖下?这些问题教材都没有说清楚。 所以,有人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什么把“两地之争”变成了“八地之争”?@向往飞天舞 为什么不直接指出南阳郡的郡治在哪里?是不是在为当年的“南阳=湖北襄阳”说法重新铺路?20年前“‘五顾茅庐’事件”与“30万元教材修改费”已经让人议论纷纷,难道还不吸取教训吗? 诸葛亮写《出师表》时,他当然知道当时还有义阳郡、襄阳郡存在,南阳郡不可能“跨越”它们直接管辖今天的“古隆中”。如果连南阳郡的真实范围都搞不清楚,又有什么资格给《出师表》做注释呢?这篇文章的重点其实就在于:教材必须严谨,尤其是古籍名篇的注释,关系到几代人对历史地理的理解。南阳、襄阳之争不是地方之争,而是教材权威性与学术严肃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