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国防战略会议上宣布,将在2026年将国防预算提升至66.3万亿韩元(约合33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2%。这项创纪录的预算将重点投入到军用无人机、隐身技术等尖端领域,其核心目标是“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也就是从美国手中重新掌控韩国的军事指挥权。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来,韩国就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美国,但历届政府都未能成功收回,而李在明的激进策略显然将这一争议推向了高潮。
回溯到1950年,韩国总统李承晚在朝鲜战争中向美军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写信,表示由于战争形势严峻,决定将指挥权交给美国,这一协议后来被称为“大田协定”。战争结束后,韩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和平时期没有独立军事指挥权的国家。虽然1994年韩国收回了一部分和平时期的指挥权,但一旦开战,指挥权依然由联合司令部控制,司令部的上层依然是美国官员,这使得韩国在战争中始终需要听从美国的指示。
韩国民众对此一直存在不满情绪,民族自豪感使得这一问题不断被提起。1987年,卢泰愚总统首次提出应解决指挥权问题,2007年,卢武铉政府与美国谈妥了移交计划,并定于2012年完成。但在文在寅执政期间,移交计划被推迟了三次,每次的理由都是朝鲜威胁升级。最近,美国提出了“基于条件的移交”,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这让韩国民众愈发不满,调查显示62%的韩国人认为指挥权必须收回,这不仅仅关乎军事问题,更关乎民族的尊严。
李在明上台后,采取了更为直接的措施,他定下了2025年7月完成移交指挥权的目标。他提名的国防部长安圭伯也在听证会上公开承诺,“在任期内完成”指挥权移交。这个时间节点颇为微妙,因为在特朗普政府刚对韩国加征了25%的关税后,三天之内,韩国就宣布了指挥权移交计划。有人猜测,韩国或许是在通过增加驻军费用来换取美国在指挥权问题上的让步。
美国的态度始终不统一。一方面,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希望减少在海外的军事开支,移交指挥权可以节省大量费用;另一方面,五角大楼则认为,指挥权是美国在亚太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因此坚决不愿放手。美国在表面上支持韩国的自主权,实际操作时却设下了许多条件,尤其是与安全环境相关的要求,担心韩国收回指挥权后,日本可能也会效仿,导致整个东亚的指挥体系混乱。
关于韩国自身是否能够独立行使指挥权,国内争议颇大。目前,韩国的军队依赖美国提供约95%的战略情报和80%的战术情报。韩国自研的联合指挥控制系统仍未完善,而朝鲜的核武器已经可以威胁到首尔。在去年八月的韩美联合军演中,韩国军方尝试主导指挥,结果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情报传递滞后,各军种协同困难,系统能力明显不足。
李在明正在加速推进军事现代化,计划中的轻型航母、核潜艇以及韩国版“铁穹”防空系统都在五年规划之内。同时,韩国也在加紧研发侦察卫星和高空无人机等自主情报设备。然而,现实压力巨大,尤其是资金问题。韩国国防预算的增长速度已超过GDP,民生开支也因此受到挤压,社会上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
如果指挥权移交成功,整个东北亚的安全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韩国如果在军事上实现自主,其对朝鲜的政策可能会发生转变,李在明主张的“自主国防”可能导致美韩日军事三角关系松动,美国在半岛危机中的干预效果可能减弱。此外,中俄两国也在密切关注韩国的动向。如果韩国真的摆脱了美国的控制,外交上可能会采取更加中立的态度,特别是在半导体供应链等问题上,韩国可能不再完全依赖美国。但这也可能引发朝鲜采取更激进的行动,甚至可能使美国撤回对韩国的核保护伞。
李在明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扩展军工产业,另一方面保持与美国的联合军演,力求在自主权和同盟关系之间找到平衡。然而,韩国国内的保守派对过快收回指挥权也有不少反对声音。前反对党领袖韩东勋就曾警告,如果美军撤离,韩国的国防体系可能会出现真空。尽管78%的韩国民众支持收回指挥权,但其中一半以上的人仍认为美军必须留在韩国。李在明需要在这种矛盾的民意中小心谨慎地推进改革,避免出现安全真空。
最大的变数仍然是美国的政治动向。如果特朗普在2026年中期选举后再次上台,并继续对盟友施加压力,指挥权问题很可能会成为他讨价还价的筹码,而韩国的军费分摊额度可能再次上升。等到2027年韩国大选,如果保守派重新掌权,指挥权移交的计划或许会再次被推迟。李在明不仅要面对指挥权移交本身的难题,还要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博弈。
当韩国国防部大楼最终悬挂上太极旗的那一刻,李在明面对的将不仅仅是军事指挥权的交接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身份认同与战略定位的选择。收回指挥权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转交,更是韩国能否在大国之间找到独立自主的第三条路的标志。这场持久的博弈,最终将决定韩国是走向真正的主权独立,还是继续被同盟关系的隐形规则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