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嬴政创建的庞大帝国中,李斯能够成为秦国的丞相,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聪明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然而,这样一位才智出众的人,最终却做出一系列令人费解的决策,甚至导致自己和家族的悲剧命运。
历史往往充满了讽刺,而人性的复杂也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开始于战国末期,楚国上蔡郡有一名小吏,名叫李斯。他不甘于自己微不足道的职务,决心拜著名儒士荀况为师,学习如何成为帝王之师的智慧。李斯学有所成后,深感楚国王室并无雄图霸业之志,因此选择离开家乡,投奔当时日渐崛起的秦国。
在秦国,李斯凭借过人的智慧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他不仅提议招募贤能之士,还巧妙地在六国之间施展离间计,配合秦军发动攻势,这些举措深得秦王的信任。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秦国统一六国的伟大时刻,秦王嬴政称帝为“始皇帝”,李斯也因此成为了新帝国的丞相。
为了巩固帝国的统一,李斯提出了统一度量衡、货币等一系列政策,并亲自书写了小篆的标准《仓颉篇》,推动了文字的统一。此外,始皇帝巡视全国,往往将许多重要的文字记功铭刻在石碑上,而这些文字大多也出自李斯之手。李斯的家族与朝廷的关系日益密切,他的儿子们娶了秦朝的公主,女儿们则嫁给了秦朝的王子。李斯家族成为了权势滔天的贵族,居于朝廷的顶端。
然而,风云突变。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台巡游时突然病死。赵高为了权力,利用李斯的信任,诱使他参与了篡改始皇帝遗诏的阴谋,将胡亥推上了皇位,成为了秦二世。李斯,一个足智多谋的丞相,居然被赵高的谎言所蒙蔽,跟随其一起参与了这场权力斗争。
赵高不敢直接掌握实权,担心秦二世若知真相会追究他的责任,于是决定孤立李斯和其他大臣。他先是对秦二世说:“陛下还年轻,很多奏章您可能不理解,大臣们说的话不一定完全对,最好让赵高为您处理一切。”结果,二世的耳中只听到赵高的声音,而其他大臣的建议几乎被忽视。赵高深知李斯在朝中的威望,一直担心李斯会揭露他的阴谋,因此暗中策划了除掉李斯的计划。
赵高装作担忧国事,找到了李斯,故意挑起李斯和秦二世的矛盾。他说:“如今国家动荡,陛下却沉迷于享乐。您身为丞相,应该劝谏皇上!”李斯回应道:“我想劝谏,但是皇上从不召见我。”赵高假装关心地说:“如果丞相不介意,我可以替您传达意见。”
几次之后,赵高又趁秦二世玩乐时,让李斯去请求见面。二世心情不好,最终忍无可忍,怒斥李斯“故意扰乱自己”,而赵高在旁煽风点火,诬陷李斯曾参与沙丘之变,并心怀不满,企图篡夺帝位。
李斯意识到赵高在背后搞鬼,于是揭发了赵高的阴谋。但赵高继续抹黑李斯,指责他对秦二世图谋不轨,最终导致二世下令逮捕李斯。赵高精心策划的审讯令李斯身心受摧残,直到他在毒打下屈服,认下“罪行”。不久,赵高安排了二世的审判,并以此为由将李斯判处极刑。
最终,李斯和他的家族在公元前208年被处死。李斯首先遭受黔刑(脸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刖刑(砍去左脚),然后与家人一起被处决,最终三族被灭。
尽管有些人认为李斯是一个忠诚的臣子,死得冤屈,但像司马迁等历史学家认为,李斯的死亡并不冤枉。作为当时的权力人物,李斯本应坚持忠诚与原则,及时劝谏秦二世进行正确治理,而他却与赵高勾结,助长了政变的发生,最终自食其果。
李斯的悲剧,正如古话所说:“自作孽,不可活”。如果他不一味追逐权力和地位,而能保持独立和忠诚,或许他不会走向如此惨烈的结局,也不会连累到他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