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个并没有显赫才华,甚至被李隆基批评为“虚有其表”,没有真正学问的官员,竟然能长时间担任宰相一职。这个人便是被称为“大唐美男子”、“无能之能臣”的萧嵩。
萧嵩的崛起
李隆基在清除龙武功臣的同时,对朝中的权力结构进行了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任命萧嵩取代源乾曜成为宰相。萧嵩相貌英俊,仪表堂堂,拥有一副飘逸的胡须,看起来十分潇洒、威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凭借这样的外貌,他迅速进入了仕途,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中书舍人,相当于中央的秘书长,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
文才缺乏,实务能力不足
尽管萧嵩的外貌给了他很好的仕途加速器,但他在文才上却明显不足。有一次,玄宗命他修改“国之瑰宝”这一词汇,萧嵩考虑了很久,最后只是将其改成了“国之珍宝”。玄宗大怒,认为萧嵩只是外表俊美,却没有实质的才能。李隆基因此大骂他“虚有其表”,批评他根本没有真才实学。
然而,姚崇却并不看衰萧嵩,认为他有远大的前途。姚崇这位名相注重实际情况,相信萧嵩的能力虽然有限,但仍能有所作为。
从失败到胜利
不久后,吐蕃进犯,河西地区形势危急,萧嵩临危受命,出任河西节度使。面对局势,他并未束手无策,而是采取了多种策略:对内,任用得力之才,修筑城墙,安抚百姓;对外,则通过反间计、攻坚战等多种手段打击吐蕃。最终,吐蕃被打退,河西转危为安,萧嵩因此声名大噪。
这个胜利让许多人对萧嵩刮目相看,曾经轻视他的人也不再言语。玄宗更是对他产生了新的看法,将他召回京城,任命为宰相,并将自己的女儿新昌公主嫁给了萧嵩的儿子萧衡。两家的亲家关系,也让萧嵩的地位更加巩固。
才能的局限与宰相的角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玄宗开始发现萧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甚至和之前的萧嵩没什么两样。玄宗有些困惑,意识到萧嵩其实并不是他所期待的那种全能型的宰相。他虽然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但在治理朝政、统筹全局方面,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然而,萧嵩的“无能”正是他的一大优势。由于他不具备威胁,性格随和、不激进,因此在朝廷中非常稳当,避免了许多风波。玄宗意识到,萧嵩虽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能臣”,但他恰恰适合在某些方面发挥作用。
萧嵩的巧妙角色定位
玄宗对萧嵩的定位逐渐发生了转变:利用他在河西的声望,萧嵩被继续任命为河西节度使,以威慑吐蕃,稳定西南局势;利用他不善争权的性格,使得皇权更加集中,避免了宰相过度干预朝政;同时,萧嵩的亲家关系也让他在政治上起到了良好的联络作用,增强了君主、国家与家庭的联系。
萧嵩的成功与局限
萧嵩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而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中保持平稳。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做出什么震天动地的政绩,但他擅长通过稳重的作风,避免了任何可能的政敌攻击,成功地维持了自己的宰相职位。
他是一位典型的“庸相”,但却以这种“庸相”的身份,成功游走在权力的边缘,保证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萧嵩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有时候“无能”反而能带来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政治优势,尤其是在一个充满权力斗争的环境中。
结语
萧嵩的官僚生涯是一个典型的“无能之能”的故事,他凭借自己的个性和智慧,在不显山露水的情况下,成功维持了自己十年的宰相位置。这种“无能而能”的局面,令人困惑,却也反映了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宫廷权力斗争。萧嵩证明了,庸相有时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会,顺应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