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舰成功完成了电磁弹射起降的大规模试验,顺利实现了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种舰载机的电磁弹射起降训练。这一消息引起了军事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纷纷讨论和分析这一重大进展。歼-15T的成功首飞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这标志着中国舰载机的现代化迈出了关键一步。电磁弹射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舰载机的起飞率,还大幅降低了维修成本,对中国海军战略部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歼-15T仍然使用俄制AL-31F3发动机,而并非像之前传闻那样搭载国产的涡扇-10C发动机。这个决定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国产发动机真的无法满足要求,还是背后有更深层的战略考虑呢?
事实上,歼-15T选择继续使用AL-31F3发动机,背后是出于实战需求的战略考虑。AL-31F3并非普通的发动机,它是俄罗斯专为苏-33舰载机设计的海军版,专门适应海洋环境。其内部采用了特殊的防腐涂层,可以抵抗海水盐雾的侵蚀,而陆基发动机在海上可能仅飞行10小时,就会因腐蚀而损坏。更为重要的是,这款发动机拥有“应急推力模式”,在舰载机着舰失败并需要复飞时,可以迅速提供最大推力,保障战机顺利升空。这样的可靠性在极限情况下至关重要,关系到舰载机的生死存亡。
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引进AL-31系列发动机,至2016年,共引进了近千台,包括为舰载机定制的AL-31F3发动机约200台。根据目前歼-15系列的产量,现有的发动机库存足以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军工体系讲究“物尽其用”,不让已经购买的成熟发动机闲置,既能减少浪费,又能为国产替代做好准备。此外,保持后勤保障的统一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辽宁舰和山东舰的维护体系已经围绕AL-31F3构建,如果歼-15T换装新发动机,航母上将需要同时维护两套不同的发动机系统,这将给备件储备和人员培训带来额外压力。在关键的战斗力生成阶段,保持后勤链条的稳定比追求新技术的参数更为重要。正如军事分析师所言:“航母作战容不得任何侥幸,生产线的换装必须在完全把握的基础上进行。”
尽管如此,国产涡扇-10发动机的表现也不容忽视。涡扇-10的核心升级元件广泛应用于歼-10C、歼-16等主力战机,且其寿命已提高到1500小时,超越了AL-31F3的1000小时寿命,显示出其强大的性能。
在珠海航展期间,歼-15T原型机首次亮相,展示了搭载国产双发涡扇-10发动机后的全新外形。根据不完全的资料,歼-15T的试飞已经进入密集阶段,飞行性能的测试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各系统的进一步验证。舰载机发动机的测试要求非常严格,除了要完成整机试验和陆基适配,还需要进行舰基适配,包括甲板起降、侧风启动和电磁兼容性等数十项测试。所有这些严苛的标准,旨在确保飞行员的安全和设备的可靠性。
歼-15T的设计也体现了中国舰载机技术的进步。例如,机身前部新增了弹射牵引杆,结构坚固,可以在两秒内将重达数十吨的战机加速到起飞速度。机头的优化设计确保弹射杆与甲板装置精确对接。此外,歼-15T还具备了滑跃和弹射双模式兼容的能力,这使得它可以在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等不同类型的航母上灵活部署。
然而,歼-15T的机翼折叠设计仍保留了苏-27系列的传统,折叠点位于翼根,导致外挂架翻到机翼上方,装弹时需要完全展开机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甲板作业效率。这表明,歼-15T既是中国航母舰载机力量的“开拓者”,也是为下一代舰载机歼-35铺路的桥梁。
全球范围内,美国的“福特”号航母电磁弹射系统至今频繁出现故障,而中国的福建舰在首次测试中就成功实现了三型舰载机的起降,这表明中国的舰载机技术在稳步推进。中国军工的策略是先解决基础问题,再追求精良,这种战略决心体现在每一步发展中。
未来,随着涡扇-10H发动机完成最终考核,中国舰载机将彻底摆脱依赖外国产品的局面。虽然今天我们选择继续使用AL-31F3发动机,但这一决策表明,中国并不急于盲目替换,而是选择在合适的时机逐步推进国产替代,确保装备的稳定和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