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里来?”
“丽水。”
“哦,你是中国人!”
“不,我是韩国人,来自韩国的丽水。”
是的,韩国也有一个“丽水”,它位于韩国全罗南道的海边。其实,除了丽水,韩国还有不少和中国重名的地方,比如海南、广州、梁山、襄阳、丹阳、扬州,甚至在首都还有一条“汉江”,被韩国人当作母亲河。
这种“撞名”的现象,曾让不少中国人感到困惑。毕竟,朝鲜半岛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直接照搬地名的行为似乎难以理解。但事实上,古代的朝鲜半岛几乎遍布“中国式地名”。从九州、十道到上百郡县,不少都与唐宋时期的中国地名相同。
后来,随着韩国民族自尊心的增强,很多与中国“撞名”的地名被改掉,韩方还解释说这些名字是“古代半岛人自己创造的”,与中国无关。但翻看古籍,朝鲜半岛的古人清楚记录了借用中原地名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他们对中华文明有着强烈的向往。
中原文明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古代世界的四大文明分别影响着不同区域:埃及和巴比伦滋养了中东和欧洲,印度影响南亚和东南亚,而中国文明则深刻影响了整个东北亚。
中国官方记载的文明史有五千年,自三皇五帝起算。但因夏朝及更早时期缺乏文字记载,国际上通常以商朝为起点,称中国是“三千年古国”。与此相对,周边的越南、日本和朝鲜半岛也喜欢宣称自己历史悠久:日本自称三千年,越南自称四千年,而朝鲜甚至说有五千年历史。但这些大多把神话时代计算在内,缺乏考古依据。
在朝鲜半岛,官方认定的始祖是“檀君”,据说生活在公元前30世纪。然而考古发现显示,那时半岛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真正的文明开端,应当是商末贵族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与三韩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他带领族人进入辽河流域一带,后来在战国时期迁到半岛北部,以平壤为中心,传播了中原的农业和城池建设技术。与此同时,南部还存在“辰国”等部族。后来,卫满篡位建立“卫满朝鲜”,箕子贵族南迁,辰国最终分裂成辰韩、马韩和弁韩,合称“三韩”。
北方的卫满朝鲜在汉武帝时期灭亡,汉朝在当地设立四郡。而南方的“三韩”还比较原始,刀耕火种、结绳记事。随着汉文化的传播,他们逐渐学习汉字、儒学,甚至与汉朝发生过战争,显示出一定的实力。
三国时期与唐朝介入
到公元4世纪,百济、新罗和高句丽相继兴起,史书中记载它们“有郡县,文字、甲兵皆同于中国”。这一时期,半岛各国大量照搬中原的行政制度和地名,新罗甚至模仿唐朝划分“九州”“十道”。
唐朝曾与新罗联合灭掉高句丽和百济,但后来新罗反过来占领整个半岛,借助唐朝的文化和制度确立了统治。新罗的做法正是“学唐朝来管朝鲜”。
高丽与李朝时期
新罗灭亡后,高丽统一半岛,继续沿用中国式的行政区划。高丽把全国划分为“八道”,其中的郡县、州名多达数百个,超过五十个直接照搬自唐宋地名,比如南阳、襄阳、福州、兴安等,甚至首都附近还有“扬州”“广州”“河南”。
随着时间推移,朝鲜半岛社会在汉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高度“中国化”的风貌。科举制度、儒学教育、四书五经,都深深融入了高丽和后来的李氏朝鲜。直到明清时期,朝鲜仍是中国的藩属国,大量的文化、经济交流留下了痕迹。
近代的转折
进入近代,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三十多年。二战后,南北分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为了强调独立性,韩国大力推行废除汉字政策,转而推广“训民正音”(即韩文)。
这种做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年轻一代逐渐看不懂古书,许多历史地名、典籍的意义被遗忘,出现了文化传承的断层。韩国的首都“汉城”就是典型案例。这个名字原本因“汉江之北”而得,但因为“汉”字被视为与中国有牵连,韩国政府最终在21世纪初将其改名为“首尔”,这一名字仅仅是韩语“都城”的音译,毫无汉字含义。
尴尬的“撞名”
如今的韩国,依然保留着丽水、广州、襄阳等与中国相同的地名。虽然韩国人常常解释为“东亚共有的古称”,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名字背后的中国文化痕迹。讳莫如深的态度,反而让这种“撞名”更显尴尬。
可以说,地名是文化的印记。朝鲜半岛曾经满是中原文明的投影,而当代韩国人为强调独立而切断与汉字的联系,却也在无形中失去了理解自身历史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