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凭借侵华战争发迹的日军军官牟田口廉也,为何却被中国人讥讽为“坑日名将”?
1937年,他在“卢沟桥事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自以为立下大功,甚至骄傲地写进日记,视作毕生荣耀。可到了缅甸战场,他却打出了一场荒唐至极的败仗,不仅被日本士兵骂为“鬼畜将军”,连天皇也对他失望不已。
牟田口廉也自幼聪明,成绩优异,后来考入日本陆军大学——当时仅招收少数精英学员的军官摇篮。从那时起,他便渐渐养成了自大的性格。凭借挑起卢沟桥事变,他被天皇亲自授勋,仕途顺风顺水,几乎年年升迁。
1943年,他升任驻缅甸第15军司令,并提出进攻英属印度英帕尔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表面宏伟,实则漏洞百出。但正因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内阁急需一场胜利来安抚国内民心,这份计划反而得到了时任首相东条英机的支持。
问题在于,牟田口根本没有完善的准备。当上级总司令来视察时,他对作战细节一问三不知,只会拍胸脯保证“肯定能打赢”。这种盲目自信,源于日军此前在缅甸的胜利——英军当时狼狈不堪,几乎一触即溃。牟田口错误地以为,只要猛攻就能再次轻松取胜。
1944年,日军15万大军,包括三个师团和印度国民军,正式发起英帕尔作战。但由于缺乏制空权,补给线脆弱,他竟天真地让部队带着3万头牲畜充当运输与口粮。结果英军司令斯利姆一声令下,集中空袭牲畜。牲口四散奔逃,后勤彻底崩溃。
斯利姆并未像牟田口预料的那样仓皇撤退,而是稳守英帕尔,把这座城市变成了堡垒。日军在丛林中饱受疾病、虫蛇与饥饿折磨,攻势却迟迟无法奏效。前线将领纷纷请求撤退,牟田口却一意孤行,不仅拒绝,还不断更换指挥官,进一步打击士气。
僵持数月后,日军粮尽援绝,士兵们死于饥饿和疾病的人数远超战死者。直到1944年7月,撤退命令才终于下达。但此时日军已是溃不成军,途中还遭到英军追击。最终,参战的9万多日本士兵,仅有2万余人狼狈逃回,其余7万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惨败被称为“英帕尔战役”,不仅让缅甸战场的日军元气大伤,更成为日本全面溃败的重要转折点。而作为主导者的牟田口廉也,也因此被骂为“坑日名将”,臭名昭著。
牟田口的故事提醒人们:盲目的狂妄与轻敌,往往比敌人的子弹更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