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26日,冀东的八路军在包森副司令员和参谋长曾克林的指挥下,准备在白草洼进行一次伏击战,目标是78名日军骑兵。然而,事情并不像计划的那样顺利,八路军的伏击队伍被敌人提前发现。令人意外的是,日军指挥官明明知道有伏兵,却仍然继续带领部队进入伏击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来回顾整个战斗的过程,揭开这个谜团。
当时,冀东军分区的12团和13团分别派出一部分部队,计划在蓟县营房联合村集结。在蓟县,街头到处张贴着“皇军一万,增兵蓟县”的标语。为了获取敌情,经验丰富的侦察员杨泽和14岁的小侦察员高大章被派去蓟县侦察。
第二天早晨五点多,杨泽和小高在盘山东面发现了一队敌军骑兵,约有一个连左右。小高提议立刻去报告包森副司令员,但杨泽担心来不及,决定继续观察。果然,敌军的骑兵停在了盘山南边的石佛村,给马匹喂草。两名侦察员趁机及时赶回去报告了包森。
包森接到报告后并未急于决定,他沉思了一会儿,决定迎战敌人。为何不选择避开敌人呢?因为包森深知,敌人来的是骑兵,而骑兵的优势在平原上,却在山地作战中相对较弱。白草洼的地形非常适合伏击:两边是高山,中间是狭窄的山沟,四周有很多隐蔽的地方。在这样的地形下,马匹无法自由移动,非常适合进行伏击。
然而,包森低估了敌人。原本他以为敌人是一些伪蒙骑兵,战斗力不强,但实际上,这支骑兵部队是精锐的日军骑兵,战斗经验丰富,曾在日俄战争中打败过沙俄的哥萨克骑兵。
这支日军骑兵中队隶属于关东军,是日军精锐中的精锐。包森未曾料到,敌人如此强悍。计划本是用4个连兵力围剿敌人,凭借6倍于敌人的兵力打个漂亮的歼灭战。但日军并不容易对付。
7月28日早晨,八路军在白草洼快速设下伏兵,等待敌军进入伏击圈。但意外发生了,敌人早早发现了伏兵。日军骑兵中队长武岛须田经验丰富,他通过观察发现了战场的异常,派出一名骑兵侦察,果然发现了端倪。
武岛很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继续前进,他认为如果停下,敌人可能会撤退,所以他决定在等待援兵的同时继续推进,拖住八路军。武岛的自信源于他的骑兵部队,他认为自己的骑兵可以轻松应对八路军的围攻。
日军的骑兵很快朝着西侧的山坡发起了攻击。此时,八路军的北面和东面都有伏兵,然而,西侧山坡的地势较为平缓,有利于骑兵作战。武岛迅速带队冲上山坡,企图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打破八路军的包围。
但八路军的指挥官曾克林非常冷静,他没有贸然下令支援西侧的部队,而是指挥埋伏部队等待敌人接近。待敌人接近时,八路军开始使用手榴弹和机枪进行反击。
这时,八路军的狙击手开始发挥作用,精准的射击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进攻力量。尽管日军骑兵冲上山坡,但在八路军的猛烈反击下,他们的进攻陷入了停滞,甚至被迫撤退。
武岛见形势不妙,决定撤兵,但撤退并非易事。包森利用敌人撤退的机会,指挥伏兵封锁了敌人的退路。敌人陷入了包围之中,无法脱身。经过激烈的战斗,武岛的骑兵部队只剩下不到20人,他们在山洞中顽抗。
最终,八路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战术优势,成功消灭了日军骑兵中队,虽然付出了较大伤亡代价,但还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整场战斗历时近14小时,八路军以极少的兵力消灭了敌人,并成功阻止了日军援兵的到来。
战斗结束后,敌人的增援部队赶到,但面对惨状,他们不敢再继续战斗。最终,日军撤退,包森的部队取得了这场艰难的胜利。
这场战斗是冀东八路军首次全歼日军,是一次艰苦的胜利,也证明了包森作为指挥官的卓越才能。然而,他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反思自己的低估敌人。此战之后,日军对包森产生了极大的敬畏,长时间没有再敢进犯盘山根据地。
1942年2月17日,包森在野瓠山壮烈牺牲,日军在其报纸上报道时,用“包森司令长官战死”一语,表达了对这位勇猛将领的敬意。
这场胜利不仅是冀东八路军的荣耀,也是包森军事指挥才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