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总是被人贴上“武则天的丈夫”“懦弱怕老婆”的标签。很多人觉得他一遇到大事就头晕病发,好像只是个没有主见的皇帝。实际上,他在位三十四年,前有雄才大略的父亲唐太宗,后有威名赫赫的武则天,他的个人形象自然显得模糊。但仔细看,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软弱者”。
出身和早年
李治生于贞观二年,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排行第九。虽然身份高贵,但前面已经有太子李承乾、才华横溢的吴王李恪、文采出众的魏王李泰,怎么看都轮不到他继承大统。
母亲早逝时,他只有九岁,悲痛欲绝的样子让父亲李世民深受感动,于是把他留在身边。小名“雉奴”的李治,平日里爱读《孝经》,在家中既孝顺又谦和,从不与兄弟们争斗,因此谁也没把他看成威胁。偏偏这种“不争”的性格,反而让他避开了皇子们你死我活的夺嫡之争。
意外成为太子
随着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魏王李泰又因心机太重而失宠,李世民在选择继承人时陷入困境。此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联名推荐一向乖巧孝顺的李治,认为他能保证兄弟间相安无事。最终,李治在十五岁时轻松“躺赢”,被立为太子。
他尽心侍奉父亲,甚至在李世民病重时,亲自用嘴吸出毒疮脓液,这份孝心深深打动了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李治继位,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权力博弈
登基后,太宗留下长孙无忌、褚遂良作为托孤重臣。本意是想让他们辅佐这位性格温和的皇帝,但实际上,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处处维护关陇集团的利益。李治一开始确实依赖舅舅,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意识到权力被架空。
永徽六年,他先礼后兵,毅然废掉无子的王皇后,紧接着贬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把武则天立为新皇后。表面上,这是“听老婆话”,但实际上,他是借助山东势力打击关陇集团,重新掌握皇权。
军事上,高宗在位期间的战绩丝毫不逊父亲:灭西突厥、平百济、攻下高句丽,唐朝版图扩展到最大疆域。外国史书中记载的他,形象高大威猛,与我们印象中的病弱皇帝截然不同。
疾病与权力分工
李家有“风疾”遗传,李治长期饱受头晕、中风症状折磨。660年起,他不得不让武则天代行政务。起初,这是夫妻间的互信,武则天也的确展现了过人的政治才能。李治虽然授权,但仍保持最终决策权,并通过修律法、限制外戚权力来稳固皇权。
到了晚年,他一度想废掉武则天,但因子嗣不给力、宗室力量空虚,最终只能作罢。683年,他去世时留下遗诏:太子如有不能决断的事,由天后来处理。正是这个安排,为武则天日后的执政铺平了道路。
结语
李治一生看似温顺低调,却善于隐忍和把控大局。他会在需要时退让,但也敢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正因为他这种“不露锋芒”的性格,才让别人轻视了他的能力。其实,他并不比父亲李世民差多少,只是选择了另一种掌权方式。
换句话说,唐高宗李治不是懦弱的皇帝,而是一个懂得隐忍、善于平衡、能在乱局中稳住江山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