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1年,中国就在联合国关于特定常规武器的第六次审议大会上提交过一项提案,建议对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行规范。不过,这一建议遭到了美、英、俄、印等国的反对,最终未能推进。
出乎这些国家意料的是,提案被否后,中国并没有放慢步伐,反而在无人化军备上加快了研发和部署。短时间内,多款先进军用无人机相继亮相,其中就包括被称作“无侦7”的高空侦察机。该机型由国内自主研制,主要用于边境、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的巡逻和侦察,平时负责监视与情报收集。一旦进入实战状态,无侦7还可以与北斗等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联动,用于远距离侦察、战果评估和战术支援。
据报道,无侦7在2021年已经开始参与实战化训练,这让一些曾反对中国提案的国家感到意外。对这些国家而言,曾经的反对部分基于自身在相关技术上的投入与利益担忧,他们不希望因此放弃或销毁已取得的成果。看到中国继续推进相关研发后,国外就开始思考应对之策。
在众多对策中,日本被媒体报道曾考虑用激光武器来对付高空无人机。2023年有文章提到,日本一些企业推出了不同功率级别的激光装置,希望用此类设备拦截或摧毁来袭无人平台。日本官方与企业对此类武器的拦截能力表达过自信,声称能在一定距离外拦截无人机。
然而,激光武器并非万能。它们的优势在于射速快、单发成本低、在良好气象条件下具有可观的杀伤力,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激光对天气和环境非常敏感,雾霾、雨雪、灰尘或大气扰动都会显著削弱激光束的传输效果,从而大幅降低实战效能。过去在不同环境下的测试与实际应用案例都显示,沙尘、雨雪等都会对激光武器性能造成影响。
针对这些弱点,可以采取多种反制手段。比如在无人机上装设烟幕弹或释放微粒来干扰激光路径,利用人工或化学方法短时间改变局部大气条件,或者在平台上配置激光告警与防护系统,提前发现激光照射并采取规避动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快速机动、调整飞行高度或利用云层遮挡来降低激光命中的概率。
总体而言,武器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攻防相随的态势。激光武器在某些场景下可以较为有效地应对无人机威胁,但同时也催生了新的防护和反制技术。作为在无人机领域投入较多的国家,中国和其他国家都会根据实际战场需求不断改进无人机设计和防护方案,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激光拦截手段。
可以看出,军备技术的竞争不是单纯靠某一种武器就能决定胜负的,而是一个持续的攻防博弈过程。每一次新武器的出现,都会促使对手寻找新的对策;每一次反制手段的出现,又会推动攻方进一步创新。这种循环推动着军事技术不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