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独立经济学家,1972年出生在甘肃静宁。大学时,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经济学,之后转攻法律硕士,最终获得了金融学博士学位和产业经济学博士后。他不仅是央视财经频道的评论员,还担任着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马光远的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房地产以及产业政策,常常参加像博鳌亚洲论坛这样的活动。他的言论直白有力,擅长通过数据和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避免空洞的理论讨论。比如,当谈及美国经济离不开中国时,马光远曾转发过一则网络段子,直指美国人日常生活对中国货的依赖。
这个段子讲的是,一位美国国会议员决定支持对华贸易战,于是他回家要求妻子把家里所有中国制造的东西都扔掉,结果妻子出来时是赤裸的,因为所有的衣物都是中国制造的。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夸张的笑话,但其实它戳中了中美经济关系的核心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向美国出口的商品种类愈加丰富,从衣物鞋帽到电子产品,应有尽有。到202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820亿美元。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贸易逆差呢?首先,中国的制造业非常强大,产业链齐全,从原材料到成品一条龙生产,其他国家很难与之匹敌。此外,美国的消费习惯也是一个原因,低储蓄、高消费,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而中国制造的商品性价比高,填补了美国市场的空缺。
特朗普于2018年开始对中国发起贸易战,试图通过加征关税迫使中国做出让步。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最终导致美国消费者面临更高的商品价格,企业的供应链遭到严重扰乱,而中国也进行了相应的反制措施。马光远在多个场合表示,表面上美国是在针对中国,实则暴露了美国经济结构的脆弱。
那么,为什么美国经济如此依赖中国呢?可以简单总结为:中国是全球的“世界工厂”。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举个例子,苹果的手机设计虽然在美国完成,但大部分组装工作是在中国进行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但中国的组装环节至关重要。疫情期间,供应链中断导致美国一些超市货架空空如也,这也暴露了美国对中国制造的高度依赖。
马光远也曾在节目中指出,中国的制造业拥有规模效应,成本低,效率高。而美国想要将制造业带回本土,谈何容易。美国劳动力成本高,环保标准严格,建设工厂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熟练的工人。事实上,在2023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仅占总就业的8%左右,而中国则达到了28%。即便如此,美国经济学家也承认,脱钩的代价是巨大的。美联储的一份报告显示,加征关税后,美国GDP下降了0.4%,就业岗位减少了10万个,消费者的负担也加重了,通胀压力上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也不少。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农产品和能源。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2023年进口了大约3000万吨的大豆。贸易战期间,中国转向巴西购买大豆,导致美国农民的仓库堆满了产品,许多农民因此破产。马光远认为,这说明贸易是双向的,美国农业同样依赖中国市场。
在能源方面,中国大量进口美国的液化天然气,2024年的进口量预计将大幅增加。半导体领域,像英伟达、英特尔等美国芯片公司,约20%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的芯片禁售令也让这些公司的股价遭遇下跌。
虽然那个网络段子听起来像是笑话,但却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美国的经济结构深深依赖进口。如果真实施“脱钩”,美国的生活水平可能会大幅下降。根据经济学家的计算,完全脱钩将使美国GDP损失5%,中国则损失3%。世界银行的报告也指出,全球贸易的碎片化将导致每个国家都遭受损失。
马光远一直强调中国经济的韧性。2020年疫情爆发时,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出口增长迅速,2021年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30%。他认为,中国应加强内需,推动科技自立,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但与此同时,他也提醒美国不要低估中国的反制能力。例如,中国在稀土资源上占据全球80%的份额,而美国的军工业依赖这些稀土材料。2023年,中国限制了稀土出口,这让美国急忙转向澳大利亚寻找替代来源。
贸易战打到今天,双方的博弈依旧没有结束。马光远在节目中指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他认为中国不应再依赖传统的经济学模式,单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可行。中国需要更多地把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以促进消费增长。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马光远认为美国的消费模式已经不可持续。高债务和巨大的贸易逆差让美国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的政策也让美国的经济软着陆变得更加困难。2024年,失业率预计将升至4%,通胀率则保持在3%左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论是在超市购物,还是使用手机、穿衣服,都能发现中国制造的身影。比如华为和小米手机,美国人也在使用;耐克和阿迪达斯的衣服,中国工厂生产;汽车零部件也有中国的供应。如果没有中国,生活将变得更加困难。而美国如果真的脱钩,将面临更高的消费成本,普通民众将难以承受。
马光远始终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尽管美国的政客一直在呼吁“脱钩”,但美国企业却不断游说国会不要加征关税。2024年,美国商会的报告显示,90%的美国企业并不希望撤出中国市场。
从长远来看,中美经济是互补的。中国正努力升级产业,而美国则继续在创新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马光远建议,解决两国争端的最佳方式是通过谈判而非对抗。2020年签订的中美协议后,两国贸易额创下了新纪录,2023年突破了7000亿美元。这证明了经济逻辑最终会超越政治争斗。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无法脱离中国,巨额贸易逆差和深刻的依赖关系让两国的经济纠缠不清。贸易战的升级只会让双方受损。马光远的观点是,我们应该理性应对,增强自身的经济韧性,同时推动科技自立,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