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计划建设新的驻英大使馆时,英国政府以“安全”和“保护文物”等理由拖延了整整七年,始终未批准。如今,英国却抱怨中国审批其驻华使馆扩建计划“太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媒体报道,9月10日,英国商业贸易大臣彼得·凯尔访问中国,并在新闻发布会上呼吁中国尽快批准英国驻华使馆的扩建申请。他表示:“外交设施的现代化应当满足当代外交需求,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显然,他是希望中国能够尽早批准这一计划。
然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次日的例行记者会上给予了明确回应:“东道国有责任为外交馆舍建设提供支持和便利,中英两国都有建设新馆舍的需求,双方应该互相支持。”
这一简单而有力的表态,背后反映的是一段长达七年的外交设施争议。
目前,英国驻华使馆位于北京朝阳区,其主体建筑建于20世纪50年代,已有近70年历史。据英国方面提交的规划方案,现有使馆建筑结构老化,功能不足,亟需扩建和重建。英国计划采用现代化的玻璃幕墙设计,并增设空中花园等设施,总投资约为1.2亿英镑。然而,自今年初提交规划以来,该项目一直处于“审核改进”阶段。
英国驻华使馆的新闻官员在接受采访时抱怨道:“我们的设计方案符合国际标准,但审批过程遭遇了不必要的拖延。”但他们似乎忘记了,七年前,中国驻英使馆也面临类似困境,甚至遭遇了更为严苛的阻碍。
2018年,中国政府以2.3亿英镑(约合23亿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伦敦皇家造币厂的旧址,计划建设全欧洲占地面积最大的驻外大使馆。这项计划旨在改善中国驻英使馆设施老旧的问题,并提升对旅英华人及留学生的服务质量。计划包括建设主楼、文化交流中心、签证大厅等区域。然而,这一本应推动中英文化交流的工程,却在英国政府的阻挠下停滞不前。
英国首先以“国家安全”为由,暗示中国使馆可能涉及间谍活动;随后又以“保护历史遗产”为由,声称施工可能会破坏周围的古迹。这种双重标准令人难以理解,因为中国在全球建设的数十座使馆从未发生过“安全问题”,而且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良好的记录。
更具讽刺性的是,周围同期批准的商业开发项目,施工规模和历史影响远远超过中国使馆计划,但都顺利通过了审批。
英国政府的政治操控才是项目停滞的根本原因。2018年,时任首相特蕾莎·梅的政府奉行“疏华亲美”政策,外交决策上与美国步调一致。中国使馆扩建计划成为了英国用来讨好美国、激化对华敌意的工具。英国前首相苏纳克甚至将“疏离中国”作为口号,多次在议会中炒作中国使馆“安全威胁论”。
这种毫无依据的指控不仅违反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精神,也严重损害了中英之间的互信。
截至2025年,中国驻英使馆的新馆项目已被搁置六年,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面临贬值的风险,而现有馆舍的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外交工作正常开展。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明确规定,接受国应当便利派遣国在其境内建设使馆或协助派遣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建设场地。这一条款明确了东道国为外交设施提供便利的国际法义务。
英国显然违反了这一原则,然而如今却要求中国“快速批准”其修缮申请,这种霸权逻辑暴露了英国的虚伪。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2025年8月,英国住房部门再次将中国驻伦敦使馆的审批延期,理由是“部分图纸存在遮蔽区域”,要求中国公开“敏感区域”的内部布局,这显然超出了正常审批所需的范围。
这种做法并非个例,而是西方一些国家在外交事务中奉行双重标准的缩影。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国也以“安全理由”阻挠中国使馆建设,但对自身驻外使馆的扩建需求提出了各种特殊要求。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实质上是霸权思维在外交领域的体现。它把外交设施政治化,往往以意识形态为划线标准,最终导致外交空间的萎缩和合作成本的上升。
英国目前申请修缮驻华使馆的进程,生动演绎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现实逻辑。
据英国贸易部发布的声明,英国目标是在五年内拆除对华贸易壁垒,特别是在农业、汽车和专业服务等领域。然而,凯尔大臣或许明白,在使馆设施问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这些经贸目标如同空中楼阁。外交设施作为国家间交往的物理载体,其建设进程直接反映了双边关系的温度。
英国在2018年种下的不信任种子,如今已成长为阻碍合作的荆棘。
中国始终明确立场,依据国际法和外交惯例为各国驻华使馆提供便利,但这种便利应当是相互的。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强调“中英都有修建新馆舍的需求”,既指明了问题的本质,也提供了解决方案。
事实上,中国从未拒绝英国的修缮申请,只是要求其方案符合中国法律和居民利益,这与当年英国以莫须有的理由阻挠中国使馆建设有着本质区别。
从伦敦到北京,两座城市的使馆建设困境反映了当代外交的深层挑战。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任何基于偏见和傲慢的外交操作都注定难以持续。
英国若想真正改善对华关系,就应当摒弃双重标准,切实履行《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的义务,尽快批准中国驻英新馆的规划。唯有如此,才能为自身驻华使馆的修缮创造良好氛围,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外交无小事,细节见真章。一个使馆的修缮与否,考验的不仅是建筑技术,更是政治智慧。英国当前面临的困境,与其说是审批流程的问题,不如说是外交理念的偏差。当前最急需的是放下老牌帝国的傲慢,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处理双边事务。毕竟,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支持从来都是双向的,信任需要共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