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极其崇高的皇帝,是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物,他的最大功绩便是统一了中原。然而,这位历史巨人的去世却是在一次东巡途中,年仅49岁,令人意外。
关于秦始皇死因,一直以来争议不断。有人认为他是因病去世,也有人猜测他因追求长生不老,长期服用各种丹药致死。著名学者郭沫若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秦始皇是被谋害的,甚至推测他是被铁钉钉死的。那么,郭沫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推断?这些猜测究竟有根据吗?谁又能从秦始皇的死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提起秦始皇,许多人会联想到荆轲刺秦的故事。在秦国灭亡后,燕国太子丹为了复仇,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荆轲精心策划了这次刺杀行动,他带着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地图,作为礼物献给秦王,趁机实施暗杀。然而,在公元227年,荆轲临行时,众人送别他时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诗句将这场悲壮的送别刻画得淋漓尽致。
荆轲最终进入秦宫,按计划行刺,然而未能成功,秦王反应迅速逃跑。尽管荆轲追了过去,最终还是被秦王命人处死。尽管秦始皇一直身体强健,但在他死后,关于谋杀的猜测成为了主流。
郭沫若的“铁钉钉死”理论,源自他所写的历史小说《秦始皇之死》。他推测,在秦始皇东巡途中,他因突发的疾病和事故而死。故事中的秦始皇,在一次渡河时突发癫痫,头部撞到了青铜制的冰鉴,导致昏迷。即便御医赶来救治,秦始皇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头痛、发烧和呕吐的症状一直没有得到缓解。最终,他依旧坚决命令继续前行,直到身体极度虚弱。
在这时,秦始皇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于是写下了遗诏,将自己的帝位交给了儿子扶苏。不过,扶苏当时正远在上郡修建长城,无法立刻赶回。与此同时,掌管玉玺的赵高却心生叵测,密谋利用手中的权力篡夺帝位。他与李斯联合,写下了一份伪造的诏书,指责扶苏不孝,令其自尽。
可惜的是,秦始皇的病情突然好转,赵高和李斯不敢轻举妄动。直到秦始皇的车队到达沙丘宫时,赵高和李斯才去探视,却发现秦始皇已死。于是,他们立即公布假诏,将扶苏与蒙恬逼死,并安排胡亥继位。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的死因是赵高等人谋害的结果,而那根铁钉便是导致秦始皇死亡的“凶器”。他推测,这根铁钉的存在,只有胡亥知情。此论虽然充满悬疑,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可能性。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件仍然未被揭开真相。
然而,《史记》这部由司马迁所写的史书,记载了秦始皇临终时的情形,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他是被谋杀,但从其细节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秦始皇死因疑点重重。史书提到,秦始皇病重时距离沙丘不过140多公里,若按常理,疾患不应使其在两三天内无法坚持,但他却依然在病重时坚持斩鲨,展现了他的强韧体魄。若他真是因病死,似乎有些难以理解。
《赵正书》中则有不同的记载,认为秦始皇的死并非谋杀。该书提到,秦始皇即使生病了,依旧坚持赶回咸阳,但最终因为劳累过度,最终死于病情。书中提到,秦始皇确实给扶苏写下遗诏,但并未明确要求扶苏继位,而是让扶苏返回咸阳处理丧事。可以看出,关于秦始皇的死,是病死的可能性也并非没有根据。
尽管如此,赵高等人仍然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并在胡亥回到咸阳后,宣布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确保了胡亥顺利继位。这一系列阴谋让人不禁怀疑,秦始皇的死是否真如郭沫若所推测,确实与赵高等人的权力争斗有关。
关于“铁钉钉死”的说法,虽然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这只是郭沫若的猜测,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但在秦始皇晚年,他迷信长生不老的药物,甚至长期服用含有毒性的丹药,如朱砂,这也可能是导致他性格暴躁,最终死于药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至于郭沫若的推测是否正确,我们尚无法确证。毕竟,历史上许多事件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在秦始皇的死因问题上,虽然“谋杀”与“病死”两种说法各有支持者,但直到今天,谁也无法给出最终的答案。
秦始皇的死至今仍是一个谜,他的死因、他的一生都充满了谜团。也许,在未来的考古发掘中,我们能够找到更多的线索,揭开这一历史谜题。而关于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虽然被周总理所拒绝,但这也让陵墓继续保留神秘的面纱,等待未来科技的发展,真相或许会有一天水落石出。
总的来说,秦始皇一生功过参半,虽然他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历史学家的不同解读,也使得秦始皇成为了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复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