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师厚,字厚纯,颍州斤沟人(今安徽太和县倪邱镇斤沟集)。他早年在李克用军中任职,因犯罪而逃投朱温,从此走上了仕途。朱温十分赏识他的才干,先任命他为魏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天复二年(902年),杨师厚随朱温进攻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大败敌军,一战成名,自此成为朱温的重要心腹。次年,青州割据者王师范叛乱,朱温派杨师厚独自率军征讨,这也是他第一次独立主持战事。
在平定王师范的战役中,杨师厚兵力本就不足,又被王师范与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部将王景仁两面夹击,形势极其危急。但他沉着冷静,先派小股部队牵制王师范,使其无法与援军会合,而自己率主力迎战王景仁,大破之,迫使其逃回淮南。随后,杨师厚转兵攻打王师范,大获全胜,斩首万余,擒获都将八十人,迫使王师范归降。自此,淄青之地纳入朱温势力范围。战后,朱温以朝廷名义重用他,授予检校司徒、武宁军节度使、诸军行营马步都指挥使等职。
天祐二年(905年),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与杨行密、王建互相勾连,形成“品字形”之势,威胁朱温。朱温先发制人,命杨师厚为先锋。他连战连捷,接连攻下襄、唐、邓、复、郢、随、均、房八州,声威震动天下。最终在汉水一战大破赵匡凝主力,并攻陷江陵,尽取荆襄之地。
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杨师厚因功被封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开平三年(909年),他又被加封为弘农郡王,并统率大军讨伐忠武节度使刘知俊叛乱,很快平定长安,稳定局势。随后,又在晋主李存勖南下进攻晋州时,迅速率军北上,解了晋州之围,使后梁的战略腹地得以保全。
乾化二年(912年),杨师厚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镇守魏博六州。他在此精心挑选精锐,组建了著名的“银枪效节军”,约八千人,被视为五代时期最强悍的私人武装。此时朱温被子朱友珪弑杀,后梁政局动荡,但杨师厚并未卷入朝廷内斗,而是全力经营河朔,成为后梁抵御晋军的重要屏障。李存勖多次北上,都被他击退,感叹“有杨师厚在,河朔难取”。
然而乾化五年(915年),杨师厚病逝。他的去世,让后梁失去了最优秀的统帅。此后朝廷在处理“银枪效节军”时失策,导致魏博先降后叛,给了李存勖趁机进攻的机会。仅仅在杨师厚死后八年,李存勖便攻陷汴州,后梁灭亡。
杨师厚一生,勇略兼备,是后梁最倚重的将领之一。他前半生凭借胆识和谋略屡立奇功,后半生则凭借镇守河朔的坚定,使后梁多存活了数年。但他也因自恃兵强,过于依仗私人军队而为时人所诟病。可以说,他既是后梁的支柱,也是五代时期典型的强藩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