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6年6月6日的早晨,袁克定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咳嗽声惊醒。他从梦中醒来,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色,心中一阵惶恐。此刻,隔壁的房间里,父亲袁世凯正被医用物品包围,危在旦夕。袁克定心头一紧,脑海中浮现出梦境中,挂满白幡的场景,仿佛上天在提醒着什么。
随着隔壁传来急促的抢救声,白昼的寂静被彻底打破。直到上午10点,袁世凯最终去世了。站在父亲的遗照前,袁克定心中满是痛楚和无尽的疑问。
父亲临终时叮嘱他,要与三个人保持好关系,因为这三人未来或许会主宰中国。袁克定心中充满疑惑,这三人真会像父亲所说的那样,统治整个中国吗?
黎元洪的崛起
回溯到1894年的甲午战争时期,黎元洪正与舰艇部队在大连湾执行任务。一天,他突然发现日舰的来袭,并立刻命令舰员准备迎战。然而,舰长吴敬荣却因恐惧战斗选择放弃,他不想遭受敌人折磨,也不想因失败被清政府追责,于是选择烧舰并逃离。眼见舰艇起火,黎元洪没有时间再责怪,迅速跳入大海,拼命求生。
大海的深渊让黎元洪几乎丧命,但他没有放弃。几天后,他终于漂流到岸上。黎元洪虽然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但由于家境贫寒,他一直未能获得应有的机会。然而,这场战争之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被他的勇气和能力所打动,直接向清政府推荐他。黎元洪凭借这次机会,开始在南京炮台担任总教习,逐渐崭露头角。
他不畏强权,专心于军队建设,进行多兵种的训练,还在军营附近建立了医院和后勤厂,极大改善了士兵的生活条件。清政府对此大加赞扬,黎元洪的做法逐渐成为全国模范。
然而,尽管他全心全意支持清政府,黎元洪并不盲目忠诚。当时,革命的风暴在全国各地蔓延,清政府内部也不乏革命势力。面对镇压,他选择用劝解的方式,而不是暴力对待。最终,当他看清清政府已无救时,决定响应武昌起义,辞去湖北军政府都督职务,并为革命决心剪发。
黎元洪的加入让更多原本忠于清朝的将领加入革命阵营,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虽然他最终担任了副总统,但他的忠诚和领导能力始终让袁世凯忌惮。袁世凯明白,黎元洪若得到更多支持,极有可能取而代之,因此,他叮嘱袁克定要与黎元洪保持良好关系。
徐世昌的仕途
与黎元洪不同,徐世昌与袁世凯是多年朋友。徐世昌出生在贫困之家,直到27岁才通过袁世凯的资助通过科举考入仕途。然而,清政府腐败不堪,徐世昌始终未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直到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实施军事改革,并任命袁世凯为总负责人。
袁世凯立刻将自己的朋友招募到自己的团队中,徐世昌便以幕僚身份进入军营。虽然当时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差距很大,徐世昌却凭借远见卓识,开始引进西方的军事理论和操练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北洋新军的崛起。
同时,徐世昌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对军事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担任东三省总督时,他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教育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困境,迅速改善了东三省的局面。
徐世昌不仅是个有才学的文官,也是一个机智的政治家。在维新变法期间,他迅速意识到光绪帝不再可靠,于是力劝袁世凯背弃光绪,转而支持慈禧太后,这一策略使袁世凯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进一步晋升。
段祺瑞的权力
段祺瑞的背景与黎元洪和徐世昌截然不同。他出生于军事世家,自幼便熟悉军旅生活。段祺瑞的军事才能和他在军队中的地位,让他在辛亥革命后迅速崛起。尽管袁世凯对段祺瑞有很大的忌惮,他仍然在自己位高权重时尝试通过妥协来拉拢段祺瑞。
然而,段祺瑞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只图谋一时权力。他凭借自身的军事优势,迅速在北洋政府中站稳脚跟,成为影响中国政坛的重要人物。当袁世凯试图复辟帝制时,段祺瑞立即反对,加入了反袁的阵营,并最终帮助推翻了袁世凯的政权。
段祺瑞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使得他成为袁世凯临终时最担心的对手之一。袁世凯深知段祺瑞不愿被完全控制,因此临终时特别嘱托袁克定要与他保持良好关系。
结语
袁世凯在临终时,心中清楚,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三人或许是未来统治中国的人选。然而,尽管这三位人物都曾担任过总统职务,他们始终未能实现袁世凯所期望的中国统一。黎元洪和徐世昌虽然有能力,但没有实权,最终成为傀儡。而段祺瑞虽然有实权,却始终无法摆脱封建思维,未能为国家做出根本性改变。
尽管如此,这三人在晚年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尤其是在抗日运动中,积极投入,为国家的未来留下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