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赫鲁晓夫继承了斯大林的位置,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的上任标志着苏联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赫鲁晓夫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最著名的就是废除了干部的终身制。这个改革激怒了许多高层官员和既得利益者,他们认为这一举措威胁到了他们的权力。因此,到了1964年,赫鲁晓夫被突然罢免,勃列日涅夫接替了他的位置。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中国的关系开始逐渐恶化。过去,斯大林时代,苏联对中国的帮助相对较多,但这种关系也并非没有条件。1945年,斯大林出兵东北帮助中国抵抗日本,主要是为了削弱中国对外蒙的影响力。而在朝鲜战争中,原本苏联计划出兵,但最终却未能行动,反倒是中国在前线与联合国军作战,展现了中国的军力。
随着时间推移,苏联对中国的支持逐渐增多。1953年后,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帮助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这一时期的援助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然而,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政策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全面反对斯大林的遗产,批判斯大林时期的许多政策。这使得中国感到不满,因为苏联的援助仍然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赫鲁晓夫的改革逐渐导致了苏联与中国关系的恶化,1960年,苏联突然撤走了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科研领域,这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撤走专家虽可理解,但也暴露了苏联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苏联看到中国发展迅速,且民众勤劳,显然感到了威胁。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反而选择了封锁中国的发展。
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国际政策开始变得更加激进。到了197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接近美国的80%,国民收入也达到了65%。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加大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尤其是在中亚和蒙古地区。1966年,苏联与蒙古签署了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显著增加了驻军规模,并在中蒙边境部署了飞弹基地,这一举动显然对中国构成了压力。
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不断升级。1969年,苏军在中苏边境频繁挑起冲突,导致了大量的边境摩擦和人员伤亡。特别是在1969年,苏联出兵占领了珍宝岛,并在中国边境进行军事攻击,造成了中国边防部队的伤亡。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中苏之间的军事冲突,双方的关系几乎破裂。
在这种局势下,中国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展开了积极的军事准备。中国加大了对边境地区的防御建设,甚至准备应对苏联的核威胁。当时,苏联曾计划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但这一计划在美国的强烈反对下被迫搁置。苏联的扩张政策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击,双方的关系陷入了严重对立。
然而,在1970年代初期,中国意识到单纯依靠苏联的对抗已不再是最佳选择。于是,中国开始与美国接触,寻求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从而改变了国际格局。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开始了新的外交篇章。
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表明,单一的外交策略往往容易遭到反噬。回顾历史,三方力量的平衡可能是更为理想的选择。印度在这方面的策略值得借鉴,它通过巧妙地平衡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成功避免了外部压力,并逐步崛起为区域性大国。因此,中国在未来的外交战略中,或许也需要借鉴这种灵活应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