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年2月24日,寒风刺骨,汉江南岸的受降坛上,朝鲜国王仁祖李倧身穿蓝色衣服,跪拜在皇太极面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随着皇太极低沉而傲慢的声音响起,李倧起身谢恩,并献上明朝赐予的国玺,以此表示朝鲜臣服清朝。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朝鲜大臣们泪流满面,他们为君王蒙受屈辱而悲痛,也为国家的失败与无力而愤恨,但军事上的惨败让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
自此,朝鲜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告终,改为清朝的附属国。这场发生在丙子年的战事,被称为“丙子之役”,在朝鲜史书中则称“丙子胡乱”。
皇太极出兵朝鲜,并非单纯为耀武扬威,而是为了切断明朝的盟友,扫清后顾之忧。追溯更早的背景,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大举入侵朝鲜,朝鲜军节节败退,眼看就要灭亡,只得向宗主国明朝求援。万历皇帝虽然国内积弊重重,仍然调派大军跨海援助,由此爆发长达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最终,明军帮助朝鲜击退日本,保住了李氏王朝。朝鲜因此对明朝感激不尽,甚至将关系比作父子君臣。
与此同时,东北崛起的女真部族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逐渐强大。1616年,他统一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并向明朝宣战。朝鲜夹在明朝与后金之间,地位敏感。由于受儒家“华夷之辨”观念影响,朝鲜鄙视女真,天然亲近明朝。在1619年的萨尔浒大战中,朝鲜甚至派兵万人助战。然而明军二十万大军竟惨败于努尔哈赤七万八旗之下,几乎全军覆没。此役后,朝鲜逐渐认识到明朝已走下坡路,难以再保护自己,国内出现“亲明”与“中立”之争。
1623年,朝廷内部政变推翻了试图缓和对后金态度的李珲,新君仁祖即位,旗帜鲜明地走“崇明排金”路线。后金自然不甘心,1627年,皇太极继位后立即出兵,派阿敏率军入侵。朝鲜军不堪一击,只能乞和,被迫签下“兄弟之国”的协议,并每年进贡。但后金军在朝鲜烧杀掳掠,造成极大仇恨,双方矛盾并未化解。
此后十年,清国(后金改号)国力蒸蒸日上,皇太极西征蒙古、多次击败明军,甚至夺得元朝传国玉玺,并于1636年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然而朝鲜却依旧奉明正朔,甚至在清使者劝进时公开拒绝,还不承认清朝帝号,这激怒了皇太极。他决定亲征,以震慑朝鲜。
1636年12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渡过冰封的鸭绿江,长驱直下。虚弱的朝鲜军无力抵挡,仁祖李倧仓皇逃入南汉山城。随着清军包围加紧,援军被各个击破,城中粮草也仅能支撑两个月,局势危急。李倧多次派使臣求和,想恢复“兄弟之国”旧约,但皇太极此番要的不是妥协,而是彻底屈服。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多尔衮率军突袭江华岛,轻松攻下朝鲜的粮食基地和王室避难所,俘虏王族与大臣家眷数百人。与此同时,清军大炮不断轰击南汉山城,城墙崩裂,百姓死伤惨重。人心惶惶之下,李倧已无退路。
最终,1637年2月24日,仁祖带着屈辱出城投降。当众,他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大礼,献上明朝所赐的诰命与印玺,承诺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改奉清朝正朔,并接受包括联姻、出兵协助清军等苛刻条件。
这一幕让许多朝鲜百姓痛哭呼喊:“国王怎忍让百姓受此耻辱!朝廷党争不顾国事,如今却让无辜百姓受难!”仁祖只能低头垂泪,却无力改变。至此,朝鲜彻底沦为清朝的藩属国,长达两百五十年之久。
丙子之役不仅改变了朝鲜的命运,也让清朝一扫东北三方夹击的隐患,实力进一步压倒明朝。皇太极得意宣称:“朝鲜已平,蒙古归附,只剩下明国了。” 这一战,成为明清力量消长的重要转折点,也给朝鲜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屈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