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新一轮大会于纽约召开之际,美日韩三国外长再次聚集在一起,并在会后发布了联合声明。表面上看,这份声明涉及了诸如“海洋自由”、“供应链安全”和“人工智能合作”等议题,似乎是在展示三国为全球事务引领的姿态。然而,细究其中内容,不难发现这份声明充满了矛盾与算计。虽然三国宣称站在一起,但实际上各自都有不同的考量,而这些背后的真正指向,仍然集中在中国及其周边问题上。
一、提到“规则”却不守规矩
在声明中,美日韩不断强调“遵守规则”,特别是要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他们特别提到要维护南海、东海的航行自由,并且反对“单方面行动”。然而,美国却一直没有加入这个公约。尽管如此,美国却时常高举“规则”的旗帜,并不断派遣军舰在南海进行巡航,仅在2024年,就有超过15次抵近侦察,几乎每月都有一次。美国这样做,不禁让人质疑:如果美国不遵守规则,又凭什么要求其他国家严格遵循?显然,这背后的真正意图,是利用“海洋安全”的议题为驻军寻找借口,将海洋安全问题作为战略筹码,借此在周边地区建立军事前沿阵地。
此外,三国在谈及“高科技合作”时,也暗藏了明显的矛盾。美国和日本在半导体领域达成了协议,但韩国企业却因此受到冲击,三星和SK海力士的中国市场几乎被切割,芯片出口限制导致它们损失了数十亿美元。而在人工智能与军事技术领域,日本希望借美国的技术突破限制,韩国则担心自己的技术优势会被侵蚀。所谓的“齐心协力”更多看起来像是一场表面上的合作,背后却充满了暗自较量。
二、抱团不是合作,而是互相利用
尽管美日韩看似团结一致,实际上他们各自的目的却并不相同。对美国来说,将日本和韩国紧密联合在一起,是其“印太战略”的关键一步。通过这种联合,既可以监视中国和俄罗斯,又能在东北亚形成一个战略缓冲带。特别是,如果台海或朝鲜半岛爆发危机,美国可以通过让韩国和日本替自己分担风险。然而,这种“安全承诺”并非没有代价。美国要求韩国和日本在市场和利益上做出让步,比如,美国推动的芯片法案和清洁能源补贴政策,让韩国三星不得不推迟在中国的投资扩展,损失惨重。
而日本则更为直白,它借此机会希望能够完成“正常国家化”的进程。从安倍时代开始,日本就在不断突破自己的安保政策,甚至将“反击能力”纳入到防卫战略中。如今,借助美日韩的三边机制,日本能够堂而皇之地扩军,甚至参与区域安全事务。然而,过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可能会让日本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以中日贸易为例,2023年,中日贸易额超过3500亿美元,如果因为过度倾向美国而失去市场,这对日本的经济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韩国也同样面临两难局面,一方面需要依靠美国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这样的矛盾让美日韩的同盟关系,始终充满不确定性。
三、东北亚进入“安全困境”
美日韩的联合声明不仅没有为东北亚带来更多的安全,反而让局势更加紧张。国际关系中的“安全困境”概念正是这一局面的写照:一方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增加军备,另一方则因感到威胁而做出相应的军事扩张,最终导致局势更加紧张。近期的局势正反映了这一点:
- 韩国的军费预算在2024年增长了8.5%,创下新纪录;
- 日本的防卫预算计划在2023—2027年期间超过31万亿日元,比之前的五年增加了近50%;
- 朝鲜则加速了导弹研发,今年已进行了六次洲际导弹试射。
这一切都形成了恶性循环。美日韩将朝鲜的导弹试射视为挑衅,并因此加强军演和制裁;而朝鲜则把美日韩的军事联合看作是备战举动,进一步坚定了自己拥核自保的决心。事实上,自2022年朝鲜通过《核武力政策法》后,它已经把拥核自保纳入法律条文。美国几十年的对朝制裁并未迫使朝鲜妥协,反而让朝鲜更加执着于核武器的研发。
随着局势的升级,东北亚的紧张局势越来越难以控制。如果要打破这一困局,真正的解决方式并不是进一步加强军事对抗,而是应当坐下来进行对话。比如,可以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与地区安全对话结合起来,找到经济与安全之间的平衡点。毕竟,东北亚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三国的GDP合计约占全球近四分之一。如果因为安全对抗而停滞不前,受影响的不仅仅是这几个国家的企业,更会波及全球产业链。
尾声:霸权无法带来安全
美日韩的联合声明,表面上看是要塑造新的区域秩序,实际上却为东北亚地区埋下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美国通过联合盟友维护霸权,日本希望借机扩军,韩国则在安全和经济之间摇摆不定。可以确定的是,单靠军事对抗和结盟并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全,只会让各方感到更加焦虑。
东北亚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军演和制裁,而是一个能让所有国家都感到安全的机制。真正的安全,来自于合作,而非单纯的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