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先邀请您点一下“关注”,这样不仅能第一时间收到类似的内容更新,也方便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写作的最大动力。
文 | 张润晨
编辑 | t
---
2019年,以色列的“创世纪”号和印度的“月船2号”探测器先后在月球上坠毁,这一度让人类的登月行动陷入停滞。几年间,探月步伐几乎按下了“暂停键”。
然而,今年夏天,人类再次扬帆向月球进发。登场的两位“选手”,一位是越挫越勇的印度,另一位则是试图重拾昔日荣光的俄罗斯。
最初,大多数观察者并不看好印度。毕竟,它在航天领域算是“后来者”,还有“月船2号”的失败在前。更何况,印度的“月船3号”被称为“万国牌探测器”——它的材料与部件分别来自以色列、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德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台“拼装而成”的探测器,最终却成功登上了月球南极。印度不仅成为全球第四个实现登月的国家,更是第一个在月球南极落地的国家,由此正式跻身航天大国之列。
反观俄罗斯,原本备受期待的“月球-25号”却以坠毁收场。输给印度,这让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颜面尽失。
要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苏联——俄罗斯的前身,曾是当之无愧的航天霸主,甚至在某些阶段超过了美国。冷战时期,美苏在几乎所有领域都争个高下,而航天事业更是两国制度与国力的“橱窗”。
苏联的航天辉煌
当年的苏联能够领先,原因有很多。首先是重视教育,尤其是理工科。苏联青年大多愿意投身科学研究,这为航空航天积蓄了人才力量。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科研环境也比斯大林时代宽松许多,再加上举国体制与科学院的集中领导,使苏联航天得以高速发展。
此外,苏联的社会制度还吸引了一部分西方科学家,他们甚至愿意主动向苏联提供技术情报。这让苏联与美国几乎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人才方面,苏联更是群星闪耀。科学院院长凯尔迪什是全球著名的空间飞行理论家,副院长基里林被称为“天才协调者”。而最关键的人物,莫过于“苏联航天之父”科罗廖夫。他的远见与智慧,直接推动了苏联在航天竞赛中的领先。1953年至1964年,苏联航天事业迎来了辉煌的“黄金十年”,这与科罗廖夫密不可分。
1957年,苏联成功试射全球第一枚洲际导弹,仅7个月后,又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送入太空。这是人类从仰望星空到真正触摸星辰的历史性跨越。
1961年,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全人类第一位宇航员。比美国早了足足10个月。那一时期,苏联甚至能让多艘飞船在轨编队飞行,技术实力遥遥领先。
然而,随着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注重地缘政治而非航天探索,投入减少,发展势头逐渐减弱。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从此美苏太空竞赛的领先位置转到美国手中。
从辉煌到衰落
进入80年代末,经济困境让苏联航天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出现了航天项目“卖冠名权”的尴尬场景:1989年,日本东京广播公司以3700万美元买下联盟TM-11号飞船的冠名权,并转手卖给索尼、尤妮佳等日本公司。这一事件为电视台赚足了关注,但也折射出苏联航天资金匮乏的窘境。
科学家收入骤降,许多人不得不兼职跑出租来维持生活,他们几乎是靠信念在支撑研究。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一切彻底崩塌。人才大量流向中国和欧洲,俄罗斯航天业出现严重断层。留下的,只有少量年迈科学家和缺乏经验的年轻人。
随着老一辈逐渐退休,俄罗斯航天的“火种”也随之暗淡。如今的俄罗斯早已不复往日荣光,“月球-25号”的失败,更像是压垮昔日航天大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另一边的印度,则凭借“月船3号”的成功,昂首挺进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历史的接力棒,似乎正在新的手中传递。
---
这段航天史,不仅是一场国家间的科技比拼,更是关于信念、体制与时代的写照。辉煌与落幕之间,留下了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串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