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被关押的战犯军衔差别极大。最高的是号称“王灵官”的上将王陵基,最低的是外号“小木匠”的上校章微寒。沈醉在回忆录《战犯改造所见闻》中写道,章微寒原是军统浙江站站长,是战犯中唯一的上校。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自首投诚,因此得到了特殊照顾,被送到北京接受改造。
不过,沈醉的叙述有些避重就轻。事实上,章微寒在投诚后,暗中帮助不少特务逃往台湾,还在家里窝藏过毛人凤派回来的特务,事情败露后才锒铛入狱。沈醉为人世故,写回忆录时往往多说好话少提丑事。比如,他说功德林有“四个惹不起”,却没有点名。后来学者们根据资料,才逐渐拼凑出其中人物。
今天要说的主角是“功德林破案能手”文强,他就是电视剧《特赦1959》中刘安国的原型。文强的经历非常传奇,背景也复杂。1925年,他考入黄埔军校,随后加入共产党,并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长期跟随戴笠,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军统局华北办事处主任、东北办事处处长等,官至中将。他原本有机会随程潜在湖南起义,但机缘错失,被调到徐州前线,结果在1949年被俘,一直关押到1975年才被特赦。
文强本人心态倒也乐观。他常说,自己从1949年被俘那天起,就算是在红旗下生活。他活到九十多岁,打破了家族几百年来的寿命记录。虽然文强对过去的错误不肯轻易认账,但在功德林的学习态度很认真。他担任过学习组长,威望颇高,特赦后继续在政协文史专员办公室当组长,整整干了十多年。
作为军统出身的老特工,文强的经历丰富。他曾在上海和日伪周旋,也曾逃出川军监狱。这些特工技巧在功德林依然有用。因为那里关押的都是高级军官,不少人习惯难改,偷窃、争吵时有发生。文强和其他几位组长,就成了内部矛盾的调停者。
沈醉在回忆录里提过一个笑话,说有位六十六军的军长是个惯偷,连战友晒的衣物都要顺手牵羊。管理所干脆开了个“赃物展览”,让大家参观取笑。这只是缩影。功德林里还有一起“失窃案”,真正展示了文强的破案能力。
那是文强担任缝纫组组长时发生的。一天收工清点,发现少了几件棉背心。这类东西在所里没法穿,却突然不翼而飞,文强很着急,怕不好交代。他悄悄请来原军统湖南站少将黄康永帮忙。黄康永果然有经验,假装打扫时检查了宿舍枕头,不到一小时就找到了失物。
不过,文强并没有直接揭穿,而是安排由管理员“例行检查”时发现,以免当场撕破脸。他既解决了问题,又维护了偷窃者的颜面。与沈醉那种大张旗鼓的做法相比,文强更懂得处理人情世故。
从沈醉的记述来看,这些惯偷往往并非因缺衣少食,而是旧习难改。有人甚至承认,从当连长时就靠“吃空额”过日子,职位越高吃得越多。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失去了敛财的机会,就把偷点小东西当作习惯延续。沈醉感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功德林的战犯们,身份显赫,却在小事上屡屡露丑。文强的故事,既说明他在管理所里依然发挥了特工本领,也折射出这些昔日将领的真实面貌。试想,老蒋依靠这样一批吃空饷、偷衣物的将军来打仗,又怎会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