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后悔退到台湾,但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听信了斯大林的那番话。”
——这是老蒋晚年常常感慨的一句话。他认为,正是因为那时中了斯大林的“圈套”,才让自己一辈子都难以释怀。
一、渴求外援,寄望苏联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局势艰难。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伤亡惨重,战局一度危急。老蒋看着美国迟迟不愿真正出手,只好把目光转向苏联,希望能缔结互助条约,让苏联出兵援助中国。
在他看来,如果苏联不介入,中国几乎没有胜算。这种想法不但在他心中根深蒂固,还得到了国民党高层大多数人的支持。
然而第一次派人求援,老蒋就碰了钉子。斯大林既没有明确拒绝,却也没有承诺派兵,始终含糊其辞。眼见日军连连进攻,中国守军死伤无数,老蒋焦虑不已,只能一次次去催促苏联。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代表张群再次询问是否能结成军事同盟。苏联的回信却泼下了一盆冷水:只有在日本直接进攻苏联、英美参战、或国际联盟要求各国出兵这三种情况下,苏联才会动手。
这三个条件几乎不可能实现,老蒋顿时心灰意冷。后来苏联又与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彻底断了中国的念想。老蒋愤怒之余,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陷入斯大林的算计。
二、雅尔塔的圈套
时间来到1945年,抗战进入最后阶段。为了逼迫日本投降,国民政府迫切希望苏联出兵。斯大林此时抛出了条件:“要苏联出兵可以,但外蒙古必须独立!”
当《雅尔塔协定》摆在谈判桌上时,中国代表团一片震惊。外蒙古关乎国家领土,岂能轻易割让?然而斯大林早已吃准国民政府“有求于人”的弱点,咄咄逼人。
谈判陷入僵局,代表们立刻电告重庆,请示老蒋。面对国仇家恨与国家主权的两难选择,老蒋犹豫许久。宋子文等人坚决反对,认为此举无异于再签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将来一定遭人民唾骂。
但老蒋心里却在盘算:眼下最重要的是打败日本,只要苏联出兵,就能加快胜利步伐。至于外蒙古,等战后再设法收回来也未必不行。最终,他选择了妥协。
三、换来的胜利与失去的领土
果然,在签订协定后,苏联迅速出兵东北,关东军很快被击溃。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曙光到来。国民政府成为战胜国之一,老蒋表面上赢得了荣耀。
可与此同时,外蒙古正式独立,彻底脱离中国版图,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斯大林如愿以偿,坐享渔翁之利。中国则以失去领土的代价,换来了一时的援助。
四、难以洗刷的骂名
抗战结束后,人们记住了胜利,也记住了《雅尔塔协定》的屈辱,更把“出卖外蒙古”的骂名扣在老蒋头上。他为此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最终在四年内战后败退台湾。
老蒋自己也明白,外蒙古独立并非本心,而是形势所逼。可无论如何,他终究是那份协定上的签字人。晚年回忆往事时,他常常痛心疾首地写下:“败退台湾,是我技不如人。但我最不甘心的,就是当年听信斯大林的那番话啊!”
——外蒙古的独立,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