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作为一代兵仙,在楚汉之争初期便以其巧妙的军事策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获得了军史的首度亮相。他从汉中出发,沿陈仓道出其不意地攻入楚军阵地,最终成功进入三秦地区,协助刘邦建立了大汉江山。
相比之下,到了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也曾从汉中出征,五度北伐中原,却屡屡受挫,最后因病死于军中,留下了许多遗憾。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韩信能成功,而诸葛亮却频频失败呢?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如韩信吗?并非如此!
韩信固然号称兵仙,但同样能被尊奉为武庙之圣的诸葛亮,又岂是兵法不通之人?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复杂,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得不提,这与一场地震——武都大地震——有着密切关系。
一、出兵汉中,胜败之谜
汉中位于四川盆地的北缘,虽然能有效阻挡外敌的入侵,但对于防守方来说,出击却不利。从中国历史上看,能从汉中发兵并成功攻占关中平原的,只有韩信一人。
在项羽击败秦朝后,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封刘邦于巴蜀一带,将关中分封给章邯等人驻守,意图堵住刘邦北上的路。可刘邦虽势力弱小,但依靠智囊张良的远见,他通过贿赂项伯,成功得到了汉中郡。此时,刘邦拥有了进军关中的“门户”,拥有了战略主动权。
张良又巧妙地建议刘邦放火烧毁子午谷栈道,做出要永远呆在蜀地、不再争天下的假象,而实际上却是积蓄力量、暗中准备。此时,曾因屡受轻视的韩信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刘邦的重要将领。
刘邦与韩信见项羽自领大军去平叛山东叛乱,决定出兵进攻关中。而要进入关中,首先要突破关中的防线。汉中和关中之间有四条路径: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陈仓道。
韩信深谙兵法,策划了一个“声东击西”的妙计,他假装通过子午谷进军,迷惑敌人。章邯果然将兵力调往子午谷口,然而韩信却悄悄率军绕道陈仓发起进攻,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章邯急忙调兵救援,却被韩信迎头痛击,最终失去关中,整个关中平原落入刘邦掌中,为刘邦最后与项羽争天下奠定了基础。
四百年后,诸葛亮也开始策划类似的战略,提出“三分天下”的理想,希望蜀汉能够坐拥巴蜀和汉中,等待时机合适时再从荆州和四川出兵争天下。然而,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却屡屡失败,令人感到困惑。
二、诸葛亮为何北伐屡败?
诸葛亮五度北伐时,采用的路线几乎和韩信当年的路线一致。可是,为何韩信能成功,而诸葛亮却总是失败呢?这并非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实际上,蜀国的国力远不如魏国,诸葛亮却能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与司马懿的重兵对峙,显示了他出色的指挥才华。
但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到了三国时期,天命已不在汉室。诸葛亮北伐时,蜀汉已经丧失了荆州,再无当年韩信出兵时的地利优势。特别是在“兴复汉室”的号召力逐渐减弱的情况下,蜀国民心不再,北伐注定困难重重。
尤其是在地利上,韩信能够利用地形优势从汉中出发,取得了成功。然而,诸葛亮的北伐却没有韩信那样的地理优势。为什么?因为在韩信暗度陈仓之后约二十年,中国西部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地震——武都大地震,这场地震改变了整个地理格局。
三、武都大地震的影响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条重要的河流——古汉水。古汉水的水流从陕西南部出发,分为两条支流,一条流向四川,另一条流向汉中。这条河流在韩信出兵时为其提供了便利,使得汉中、关中与蜀地之间保持着便捷的联系。韩信通过利用古汉水,成功地将大军偷偷从汉中北上,绕过了敌人的防线,突袭了陈仓。
然而,公元前186年,发生了规模约6-7级的武都大地震,导致古汉水的水道被彻底截断。陕西宁强的汉王山一带发生了严重的山体滑坡,使得原本可以连接汉中和关中的交通被切断。随之而来的是,关中、汉中和蜀中三地之间的交通变得异常困难,兵员和粮草的调配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四、天命难违
到了诸葛亮的时代,古汉水已经不再流通,原本便利的地理条件丧失,蜀军的行军困难重重。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都非常难走,尤其是原本能够发挥作用的陈仓道,也因古汉水流量减少而变得艰险无比。
而且,由于蜀汉失去了荆州,诸葛亮只能从汉中出兵,每一次出征都面临粮草保障的巨大问题。即便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但依然无法克服严重的地理制约,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在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时,他甚至让军队在关中屯田,以便解决粮食问题,但他仍然因过度劳累而病逝在军中。五次北伐,虽然诸葛亮将人力发挥到了极致,但地理劣势却始终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再加上“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失去了号召力,北伐注定了无法成功。
天命难违,尽管诸葛亮尽力而为,但无法改变那场地震带来的地理变化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最终只得让人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