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战争文化,与西方依赖技术制胜的传统有所不同。中国的军事重心更注重策略和谋略,这与中国广阔的国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现代的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而古代的疆域更是广袤,给了中国的军事家足够的空间展示他们的智慧。无论是在黄河流域的东西对抗,还是在长江流域的南北之争,中国的战场从来没有真正无法突破的要塞。
在中国的战争思想中,胜利的关键不在于技术优势,而在于财力、兵员的数量、训练的质量以及机动性。与之相比,技术上的领先并不能在实际战争中决定胜负。比如在蒙古灭西夏和金国的战役中,以及满清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观念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历史上,强调技术战术的军队数量并不多。笔者认为,古代中国仅有两支军队较为典型地体现了技术性:一支是蜀汉军队,另一支则是两宋政权。
蜀汉之所以依赖技术,源于其自身实力的局限。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经历了荆州失陷和猇亭之战的惨败后,蜀汉的资源变得十分匮乏。为了补充兵力的不足,蜀汉采取了精兵政策,设计出许多技术性兵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这些兵器,至今仍在历史上流传,充满传奇色彩。
与蜀汉的无奈不同,赵宋政权走上技术发展之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这一决策。外部的威胁来自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在面对辽、西夏、金等国家时,骑兵处于劣势。尤其是失去燕云十六州后,北宋更是严重缺乏战马资源。南宋则更为困难,除了失去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土地外,还失去了原有的战马来源。
更为复杂的是,两宋内部的政治体制,使得军事实力始终得不到有效发展。北宋继承了唐朝的“重文抑武”政策,这使得武将被长期压制,导致武力的劣势,甚至在战功赫赫的将领,如狄青,也无法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加之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使得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弱,甚至在与周围政权的对抗中常处于劣势。
在内外困境中,北宋最终决定调整战术,依赖发展军事技术来弥补不足。宋代在装备上的投入非常巨大,为了应对周边政权的压力,设立了大量的造作院和军器监来负责兵器的制造。宋军的步兵装备和防护性能,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堪称一流。为了能够与骑兵抗衡,宋军不断提升步兵的战斗力,骑兵虽然数量少,但也有重甲骑兵作为补充。
除了装备的提升,宋朝还特别重视远程兵器的发展。弓箭、弩等兵器得到快速发展,宋军的弩兵甚至在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例如,在1004年的澶渊之战中,宋军的床弩成功击败了辽军主将,为《澶渊之盟》的签订奠定了基础。
另外,宋代的军事组织和训练也与众不同。南宋的将领如岳飞、吴玠等,在实践中发展出了针对不同战场情况的作战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精锐兵力的优势。更为特殊的是,宋代民间尚武风气仍然存在,官方虽然抑制武官权力,但对于民间的武装力量却保持着默许态度。地方自保社和抗敌社成为了军事组织的补充力量,尤其在北方与契丹、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界地区。
尽管如此,宋朝的军事改革和技术发展仍未能挽救其最终灭亡的命运。无论是技术上的优势,还是民众的支持,最终都未能改变战争的走向。宋朝的军事经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但也证明了单靠技术和组织优势,在面对更强大的外敌时依然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