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俄乌战争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根据目前的形势,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对峙几乎势均力敌。2025年9月,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地区占领了大约91平方英里的领土。此后,乌克兰使用新型导弹进行了反击,炸毁了俄罗斯的炼油厂,双方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如今,美国主导的北约国家在暗中支持乌克兰,试图进一步渗透到亚太地区。如果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失败,北约势必会加速向东扩展,逼近中国边境。这样的局势变化将深刻影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国的安全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必须提前谋划,做好充分准备,尤其在以下三方面要采取关键措施。
首先,能源安全至关重要。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金额达到约4441亿元人民币,占自俄罗斯进口总额的近50%,进口量为1.085亿吨。此外,中国还从俄罗斯进口了约31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经全线贯通,管道全长5111公里,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实现了“北气南下”,覆盖了东三省、环渤海和长三角等重要区域。如果俄罗斯在战争中失利,西方国家可能会重新控制这些能源资源,这将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中国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一方面,应继续与中东国家,如沙特、伊朗等建立良好关系,签署长期的能源购买合同。以中国与沙特阿美的合作为例,双方共同建设年产180万吨乙烯和150万吨芳烃的装置,确保了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此外,还要加快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建设,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降低对单一能源来源的依赖。
其次,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国安全构成直接影响。俄乌战争的导火索就是北约的东扩。如果俄罗斯战败,北约势必会更积极地向东扩展。一旦北约势力到达中国西部边境,将直接威胁中国的边疆稳定。历史上,北约曾以“民主”和“人权”为借口,支持那些与中国利益相冲突的势力,这可能引发新疆及整个西北地区的安全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平台,推动反恐合作和区域安全建设。例如,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共同进行反恐行动,同时加强中吉乌铁路等互联互通项目的建设。此外,类似中巴“勇士-8”演习这样的军事合作,也有助于维护区域稳定。
最后,中国要提升自身的国防实力。现代战争不仅仅是陆海空天的对抗,更涉及到网络战等多维度的竞争。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的一些表现,也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现代战争的形式。为了应对可能的挑战,中国必须加大军事投入,尤其是核威慑力量的建设,这将是保障国家战略稳定的基石。中国的军事建设不仅仅是为了防卫,而是为了让潜在的挑战者明白,触碰中国的核心利益将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此外,经济的韧性同样非常重要。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的金融制裁,尤其是将俄罗斯几大主要银行踢出SWIFT系统,几乎导致了俄罗斯外贸和投资的停滞。尽管中国的情况不同,但也面临着贸易战、增加关税等外部挑战。因此,中国应提前做好经济布局,特别是在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通过提高内需、补足科技短板、提升消费信心等手段,增强经济自主性。同时,深化与东南亚、金砖国家等地区的合作,减少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中国已经与78个国家达成了本币结算协议,并通过RCEP协议加大与东盟的贸易合作,推动国内产品的出口。
总体而言,国际政治的变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因此,中国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无论是保障能源供应、稳定周边地区、强化国防,还是推动经济发展,所有的努力归根结底都在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只有通过全面准备,才能确保中国在全球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