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央视军事频道在一则简短说明中确认了代号为“攻击-21”的无人机身份——这款此前在阅兵中引发热议的飞翼式无人机,终于被正式宣布列装。这不只是一个型号被点名那么简单,它标志着中国海军在舰载无人机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更值得注意的是,攻击-21的服役时点,恰好与福建舰和076型舰艇的发展同步,三者合力正在形成一种以电磁弹射为核心的无人化舰载作战新格局。
电磁弹射并非新概念,但现在才真正走向实战化。与过去常见的蒸汽弹射或滑跃起飞相比,电磁弹射能更精确、更平稳地把飞机推出舰岛,启动加速度可控,磨损更小。对于体积大、重量重的舰载无人机而言,这一点至关重要:更平稳的起飞意味着可以带更多燃料和武器,直接提升巡航时间和打击半径。年中福建舰完成多型号舰载机的起降试验后,公开画面里还出现了攻击-21与福建舰共同训练的镜头,基本说明这套电磁弹射与无人机的配套已经具备实际应用条件。
从平台定位看,福建舰与076型各有侧重。福建舰属于大型多用途航母,设计上强调远航和持续作战能力,适合搭载多种机型执行长时间的海上控制和空中支援任务;而076型两栖舰则更偏向“快打快撤”的无人化运用,其甲板和指挥结构专为无人机群的快速出动与编组调度做了优化。可以想象,未来在编队作战中,福建舰担纲主力载机与制空任务,076型则作为快速投送无人力量的“母舰”出现,两者相辅相成,形成更灵活的海上投送链条。
攻击-21本身并非一味追求速度或极高机动性,它的设计思路更偏向隐身、远程和多任务能力。这类无人机并不需要像有人战机那样承担高风险近距空战,而是更适合执行长时侦察、电子战、火力引导甚至精确打击等任务。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它在未来海战中的角色:去完成那些对人类飞行员风险大、消耗高、或是持续性需求强的工作。通过先行侦察与干扰,攻击-21可以为有人机创造更有利的作战环境,或单独对重要目标实施打击,从而实现“人机协同、以机代人”的作战理念。
对比此前美国在类似项目上的尝试,中国这一次走得更为系统和稳健。多个阶段的试验、从陆基到舰载的梯度推进、以及舰艇与飞机的同步建设,显示出一种“不把飞机先造出来再去找起飞平台,而是平台和飞机一起建成并联试验”的思路。其他国家虽也在探索舰载无人机——比如测试小型螺旋桨无人机用于近海侦察和补给——但在隐身、远程和舰载弹射能力上,与攻击-21及其配套的舰艇体系相比,差距仍然明显。
更重要的是,攻击-21的服役不仅改变单一装备的能力,而是在逐步改变作战方式。传统航母作战强烈依赖飞行员与有限的有人战机,长期高强度作战会受限于人员疲劳和飞机损耗;无人机能承担大量“高频次、长时段、危险性高”的任务,减轻有人机负担,提高整体编队的持续作战能力。设想未来的一次编队行动:攻击-21先行出动进行远端监视和电子压制,随后有人战机进入制空圈执行关键打击,二者形成互补,能显著提高作战效率和生存率。
当然,任何新系统在服役初期都会有一系列需要验证的问题,例如在波涛起伏的海况下起降的稳定性、长时间飞行中通信链路的可靠性、以及无人机与有人机编队时的指挥控制框架与规则。当前公开的信息显示,攻击-21已经进入舰队并开始训练,这是从图纸到实战化的一大步,但全面成熟还需时间和更多实测数据来支撑。
总体来看,攻击-21的亮相并非孤立事件——它背后是舰载体系的整体升级:从电磁弹射器到专为无人机优化的两栖舰,再到专门设计的大型舰载无人机,每一环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海上作战正向更高程度的无人化和系统化转型。谁能更快地把技术与平台结合、谁能更稳地在复杂战场环境下持续输出,谁就更可能在未来的海上对抗中占据优势。
从今年9月的公开确认开始,一场关于“海上无人化”的实战演练已经悄然启动。对外界而言,这既是观察的信号;对中国海军而言,则是进入实操阶段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无人装备出现,也会有更多平台来支撑它们,但当前这一突破,已经让海上作战的某些基本规则开始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