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罗斯两位高级官员访问中国,与中国达成重要经济合作协议。在此背景下,中俄合作的坚实步伐回应了西方国家的限制。随着各国对中俄合作的关注增多,欧盟是否能理解这一变化?
29年磨一剑
根据9月30日的最新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列舍特尼科夫近日访问了中国,并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共同主持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经贸合作分委会的第二十八次会议。这场会议虽然看似普通,但其实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中俄正通过系统化的合作,重塑国际经贸格局,外部干扰将变得毫无意义。
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俄的经贸合作展现了极强的韧性。这种稳定性并非偶然,而是源自一个历经29年打磨的成熟机制。自1996年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设立以来,两国总理已举行了29次会晤,形成了包括能源、农业、科技等五大领域的合作框架。
此次分委会会议并非临时安排,而是双方每年轮流举办的例行活动,充分体现了中俄长期战略合作的稳定性。通过数据来看,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了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9%。其中,能源贸易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俄罗斯也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预计到2025年,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输送的天然气量将达到380亿立方米,足以满足1.3亿家庭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模式是互利共赢的,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让任何外部的制裁都无法撼动。
例如,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参与了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的建设,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45%,并带动了超过50亿美元的设备出口。这种全产业链的协作,让中俄经济合作牢不可破。
全维度合作,突破想象
此次会议透露了中俄合作的新进展,展示了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两国在传统优势领域的合作继续扩大,计划分阶段取消俄罗斯对华小麦、大麦等农产品的供应限制,并推动中国市场开放,允许俄罗斯进入生态燃料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将在未来更方便地购买到俄罗斯的非转基因农产品,同时俄罗斯也可以找到稳定的替代欧洲市场的出口渠道。
能源合作再度成为焦点。除了已经开工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外,双方还计划年内启动北极LNG-3项目,并借助北极航道来缩短运输时间。此外,中俄还在布局氢能产业链与欧亚能源互联网,探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能源管理的效率。
这一系列从传统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布局,不仅有助于保障双方的能源安全,也将重塑全球能源市场的格局。在数字经济领域,中俄也走在了前列。两国正在推动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未来游客可以使用本国的支付工具在对方国家消费。此外,金砖创新基地(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签约了滤膜新材料产业化项目,推动俄罗斯的先进技术与中国市场的精准对接。俄罗斯储蓄银行与中国机构合作开发的开源大语言模型,也已在工业、金融等领域展开应用测试。
打造去美元化示范样本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中俄加速推进本币结算。2023年,约40%的中俄油气贸易通过人民币和卢布结算,两国货币直接兑换量同比增长了300%。更为重要的是,双方在金融基础设施领域也取得了突破——俄罗斯的快速支付系统与中国的CIPS系统已完成技术对接,跨境二维码支付的试点项目也正在测试中。这一“去美元化”的进程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增强了两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司法合作方面,厦门国际商事法庭设立的金砖司法服务中心也为两国经贸往来提供了保障。2025年,预计将审结126件涉俄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不到半年,调解成功率达到26.2%。例如,在俄罗斯Agerratum公司申请执行仲裁裁决案中,法庭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审查并促成和解,成为践行《纽约公约》的典范。这种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为中俄企业的跨境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面对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热点问题,中俄始终坚持劝和促谈,推动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争端。这种负责任的大国态度,赢得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广泛赞誉。
结语
随着“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建成、北极航道的开通以及数字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两国的贸易额预计将在2030年前突破3000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中俄的合作正在塑造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模式——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立足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稳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