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美国军方是真的忍不住了。白宫刚刚抛出新版《国家防务战略》,五角大楼高层立刻炸开了锅。文件的主旨是“战略收缩”,将重点从与中俄的全球博弈转向“美洲本土安全”。说白了,就是把重点收回到美国本土,像是旧版“门罗主义”的翻版。
问题在于,这份战略并不是军方将领提出的,而是特朗普亲自挑选的几位文官拍板决定的。军方看到这一方向,立刻暴跳如雷:这不仅是在拆他们的台,更是在关掉遏制中国的“最后窗口”。于是,一场“文官政治”与“职业军人”的公开对撞被推上台面,而这种矛盾显然不会靠一纸命令就能解决。
所谓“新版”战略,其实是特朗普的老思路升级版。他让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主导,一个军衔最高不过校级的文人出身的外行,带着副手科尔比——昔日的对华鹰派,如今却摇身一变,主张战略收缩,把重心转回“美洲优先”。
这思路一出,美军高层立马不干。不是说他们反对调整,而是觉得这种调整简直是把美国的全球霸权算盘一脚踢翻。据《纽约时报》披露,至少八名现役高级将领公开表达了“高度担忧”。甚至连特朗普亲自任命的参联会主席凯恩都私下表示: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他们的担忧不难理解。一旦削减海外部署、转向区域防守,美国在遏制中国上的最后机会就可能丧失。尤其是在太平洋方向,美军和解放军本来就已经在“短兵相接”。如果再往后撤一步,等于自己废掉了武功。
军方的逻辑很清晰:维持全球霸权靠的是前沿部署、持续存在和快速反应。这不是哪个总统拍脑袋就能推翻的,而是美国几十年来赖以维持地位的基本盘。现在特朗普一句“收缩战略”,在他们看来就是在动他们的根基。
更深的问题是,美军的身份认同早已超出了“国家防御者”。他们已经习惯了“世界警察”的角色。要他们收拳,不只是战略层面的调整,更像是掏空了他们存在的价值。说白了,这关系到他们的“饭碗”。
从特朗普角度看,他的算盘却很“现实”。首先是财政压力。美国国债眼看要突破38万亿美元,海外驻军的开销巨大。他自己也说过,没必要替欧洲和亚洲稳定局势,结果还落得个“吃力不讨好”。收缩战略,在他看来就是省钱过日子。
其次是地缘政治。近年来,拉美多国左翼政府上台,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纷纷走向“反美”。特朗普认为,与其在亚太和中国硬碰硬,不如先管好“后院”,集中资源在西半球。这就是新版的“门罗主义”。
可军方不认账。他们觉得这种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你说省钱?军工集团第一个不同意。军费预算每年动辄数千亿美元,洛克希德、雷神、通用动力这些巨头靠的就是中俄威胁论。现在你把“全球威胁”缩小成“区域风险”,谁还给他们下大单?国会、股东都不会买账。
更重要的是,军方认为只有通过全球存在和强势介入,才能真正压制中国。尤其在亚太,他们把第一岛链视为“生命线”。若是撤退,等于把主动权拱手让人。在职业军人看来,这是战略自残。
因此,这场争论并不只是“怎么部署”的分歧,而是“怎么看世界”的根本矛盾。特朗普追求的是“四年见效”的选票逻辑,军方则要“几十年维稳”的长远格局。一个看短期,一个看长期,几乎没有折中空间。
更棘手的是,特朗普的做法本身也体现出他对军方的不信任。他没有把国防交给军人出身的重量级人物,而是挑了几个“政治可靠”的文官。这让军方感觉被排挤、被操控,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机感。赫格塞斯资历单薄,副手科尔比的立场大转弯,更让军界产生强烈的背叛感。
《华盛顿邮报》指出,美军高层已经担心,如果收缩战略真的落实到预算层面,军方未来几年将被彻底边缘化。这种“被削权”的恐惧,正是将领们愤怒的根源。
眼下,这还是战略文件的争论。但一旦触及具体的军费分配、驻军规模、战区指挥权,矛盾可能迅速升级。一名美军内部人士甚至直言:“这可能成为未来冲突的导火索。”
从外界看,美国这场内部撕裂是一面镜子。所谓“对华战略”,并不是喊口号就能成立的,而是要有一致的战略方向、稳固的部署和持续的执行力。可现在,白宫要收缩,军方要扩张,军工集团要赚钱,文官要掌控军人,哪还有完整战略?
对中国来说,这正是一个“时间窗口”。当美国内部分裂、摇摆不定,中国只需稳住节奏——发展科技、增强军备、巩固周边,就能逐渐建立起战略缓冲。
真正的博弈,不在口头,而在结构。美国不缺军舰、不缺导弹,但缺乏战略统一和政治互信。而这才是长期竞争的关键。
一个战略撕裂、文武失衡、被军工集团绑架的美国,又凭什么在对华博弈中笑到最后?靠总统的推文?靠文官的文件?还是靠将军的怒火?所谓“新版战略”,看似新路线,其实只是旧问题的集中爆发。
说到底,这场争论不是简单的输赢,而是“谁能撑得更久”。而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答案已经不难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