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汉时期,羽林是最有名的一支禁卫部队,但关于它的称呼和性质,后世一直存在不少误解。今天就来梳理一下,看看历史上真正的羽林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名字与称呼
人们常把“羽林军”“羽林郎”挂在嘴边,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它在西汉的正式名称。《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最初设立时叫“建章营骑”,后来才改名为“羽林骑”。同时,还挑选阵亡将士的子孙,教他们军事技能,这批人被称为“羽林孤儿”。
换句话说,西汉的正规称呼是“羽林骑”,而不是“羽林军”。史书里要么直接写“羽林”,要么叫“羽林孤儿”。
那“羽林郎”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是把西汉和东汉的情况混在一起了。西汉时,羽林只是士兵,不是郎官。比如《汉书·甘延寿传》记载,甘延寿因为骑射本领突出,被选入羽林,后来才升迁为郎。可见羽林和郎是不同的身份。
真正的“羽林郎”是到东汉才出现的。东汉时,朝廷在保留羽林骑的同时,另设羽林郎,由羽林中郎将管理。所以,西汉只有羽林骑,东汉则分成羽林左右骑和羽林郎两部分。
二、羽林的构成
很多人以为羽林都是烈士子弟组成的“羽林孤儿”,其实不完全正确。最早的羽林骑,是由建章营骑发展而来,后来才逐渐补充烈士子弟。除此之外,还有“六郡良家子”被选入羽林,这是当时的重要兵源。比如赵充国、甘延寿都是良家子出身。
到东汉时期,羽林的来源更加复杂。《汉官仪》记载,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挑选打过硬仗、立过功的士兵编入羽林,称为“羽林士”。后来,又会从北军五营里挑选优秀人才进入羽林,并实行“父死子继”的世兵制度。部分人还能凭借战功补入羽林,甚至在东汉后期,还出现了花钱买羽林职位的情况。
因此,羽林并非单一来源,而是一个不断补充、逐渐扩展的部队。西汉时,主要包括烈士子弟和六郡良家子;东汉时,则有战功之士、北军精锐和世袭兵员。
三、羽林的统属
关于羽林归谁管,《百官公卿表》说它属于光禄勋,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羽林往往由专门的骑监负责,运作上非常独立。比如霍光废昌邑王时,就是车骑将军张安世直接率羽林骑执行任务。
另外,还有不少中郎将曾统领羽林,这说明光禄勋在当时更多是个虚职,而羽林的实际指挥权另有其人。
东汉时期情况更复杂:
- 羽林左右骑由羽林左右监统领;
- 羽林郎则由羽林中郎将掌管;
- 在政变频发的东汉中后期,掌握符节的宦官也常能直接调动羽林,比如黄门令具瑗、中黄门孙程等。
四、总结与澄清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纠正一些常见误解:
1. 羽林不等于羽林郎:西汉只有羽林骑,不叫郎;东汉才设羽林郎。
2. 羽林不是全由孤儿组成:除烈士子弟外,还有良家子、战功之士、世袭兵员等。
3. 羽林不完全由光禄勋指挥: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光禄勋,但实际上常由骑监、中郎将或持节宦官掌控。
羽林作为汉代著名的禁卫军,长期守护皇帝和宫廷安全,其地位相当特殊。它的名字听起来华丽,但真实历史比人们印象中更加复杂,也更具军事和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