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以南追击美军王牌陆战1师。这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志愿军战士们身穿单薄衣服,忍受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靠双脚翻山越岭,去追击坐着汽车仓皇撤退的美军。
如果不是那异常恶劣的天气,美军陆战1师恐怕很难全身而退。志愿军战士们在冰雪中奋勇冲锋,不怕寒冷,不惧牺牲,加上后方突然截击,让美军慌不择路。尤其是在水门桥一带,志愿军曾拼死阻击。若不是“冰雕连”在极寒中几乎全部冻死,美军是否能从水门桥逃脱还是未知数。
水门桥是陆战1师南撤的关键。志愿军若能坚守此地,美军几乎必然覆灭。战后,美军竭力粉饰这次仓皇撤退,但无法掩盖他们在战场上的恐惧与狼狈:撤退时每小时只能前进300米,走22公里足足用了三天,还一路被志愿军紧紧咬住。要知道,美军装备有飞机、大炮、坦克等先进武器,却依然付出了2500人阵亡失踪、7300人冻伤减员的惨痛代价。这段经历成了美军难以磨灭的耻辱。
当然,为了围歼陆战1师,志愿军第9兵团也付出了极大代价。据资料记载,9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总数高达48156人。其艰苦程度,连司令员宋时轮都感叹“超过了长征”。
很多人会疑问:为何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冻伤?难道9兵团没有做好物资准备?其实并非如此。9兵团原本是粟裕调来准备解放台湾的部队,后来因战事紧急被仓促派往朝鲜。1950年11月5日,第一次战役胜利后,联军仍有22万人集结在清川江一线,与志愿军23万对峙。此时急需增援,9兵团在11月6日紧急入朝,根本来不及换装。
当时,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看到9兵团战士仍穿着华东地区的单薄棉衣,心痛地说:“这样上前线,不用打仗,冻就能把人冻死。”他一度要求部队在沈阳停车换装,但前线情况危急,最后只能仓促开赴战场。
在这次恶劣环境下,第20军第89师却表现得格外突出,冻伤人数极少,全师仅400人受冻,有个排甚至只有1人冻伤。这主要归功于政委王直的远见。他在北上途中就意识到部队可能会被派往严寒的朝鲜战场,于是在锦州停留时,立即找贺晋年请求给部队补充御寒物资。虽然最终只得到棉大衣,没能配齐棉裤、棉手套等冬装,但王直临时想出办法,命令战士拆棉被制作护手、护耳等保暖用品。
进入战场后,王直又叮嘱部队注意缴获美军物资,尽量保存完整。很快,267团缴获了3000多床美军毛毯。毛毯数量有限,如何分配引起争议。有人提议缴获部队先分,但王直决定将毛毯剪成小块,做成护手、护脚用品,让每个战士都能分到一份。
正是这些细致的准备,使89师在零下40多度的环境下保持了战斗力,避免了大规模冻伤,为长津湖的战斗贡献了重要力量。
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志愿军钢铁般的意志,也反映了指挥员临机处置、关心士兵的智慧。长津湖之战成为中美两军都难以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