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期,政府都实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通过土地和户籍控制百姓,使他们长期依附于土地上,从而维持着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然而,宋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政府对农业政策的放宽,大量农民因土地被兼并而失去生计,不得不涌入城市寻求生存机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正当工作,结果便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游民。
一、宋代城市游民产生的原因
(一)宋代的“宽松兼并政策”导致大量农民破产
宋代的城市游民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这些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选择进入城市谋生。为了避免农民失去土地,自秦朝起,封建王朝大多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然而,宋代却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特别是在宋朝建立初期,赵匡胤为了安抚开国功臣,给予他们大量土地作为奖励,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许多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尽管官府每三年就会进行土地调查,但从未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这种现象。
失去土地后,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游民。这些游民在城市中没有稳定的职业,也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生活十分贫困。
(二)人地矛盾加剧和人身依附性减弱
随着宋代政治的稳定,人口急剧增长。宋太祖时期,全国约300万户,到宋徽宗时期,人口已经增长到超过2000万户,甚至可能超过1亿人。但土地面积并没有相应增长,导致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宋代以前,农民即便破产,依然难以离开农村,失去土地后常常成为依附于地主的佃农。然而,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佃农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拥有更独立的法律地位,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再完全依附于地主,导致他们更容易迁移到城市中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三)城市经济繁荣吸引农民迁入
宋代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吸引游民涌入城市的重要原因。随着商业和娱乐业的繁荣,城市生活对农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宋代的夜市、娱乐场所等,满足了市民的日常需求。同时,商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激增,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看到了在城市中谋生的机会。
(四)天灾人祸加剧游民数量
除了土地兼并外,天灾、战乱以及沉重的赋税也导致了农民大量进城。例如,宋代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因灾难失去家园,纷纷留在城市;而尽管宋代相对安定,但由于频繁的战争和对外游牧民族的防御压力,也导致了大量人口流动,增加了城市游民的数量。再者,宋代的重税政策也加剧了农民的负担,许多人因无法负担高额赋税而逃往城市。
二、宋代城市游民的谋生方式
(一)依靠雇工谋生
进入城市后,许多游民选择依靠雇工谋生。他们往往从事一些低收入、低技能的工作,如清理垃圾、打杂等。这些游民还可能成为江湖艺人,男子表演武艺,女子拉弹唱歌,甚至一些人沦为娼妓。
(二)以欺诈和无赖手段为生
另一些游民则通过无赖手段谋生。例如,宋代的游民常常依靠巧诈手段生存,社会上有许多人把游民称作“破落户”或“闲汉”。这些游民由于生活贫困,往往以欺诈、偷窃等手段为生。甚至,宋代的乞丐也已形成了组织化的团伙,把乞讨当作一种“职业”。
(三)游民与士兵的关系
在宋代,兵员的来源之一就是游民。由于宋代的兵制实行募兵制,政府经常招募游民参军,以解决兵员不足的问题。然而,这种做法也加剧了游民的数量,因为这些兵员大多在服役期间纪律松懈,战斗力不足,而且服役结束后,他们依旧成为游民,未能重新回归社会。
结论
宋代的游民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产物。土地兼并、人口增长、商业发展、天灾战乱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大量游民涌入城市。这些游民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有些依靠劳动挣钱,有些则依赖欺诈和无赖手段,而其中一部分游民还被宋朝政府作为兵员使用。然而,无论如何,游民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不平衡,也是宋代经济和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