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部名为《莫斯科使团》的黑白电影在全球上映,引起了广泛关注。影片讲述了美国驻苏大使戴维斯到达苏联后,亲眼目睹了苏联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电影中,他对苏联的外交、军事和工业化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开场时宣读了名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曾像苏联领导人那样,受到如此多的误解和歪曲。”这句开场白也成为了影片的经典台词,由美国驻苏大使戴维斯亲自演绎,充满激情。
这部亲苏的电影是由好莱坞斥资拍摄的,导演是著名的工匠大师迈克尔·柯蒂兹,他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卡萨布兰卡》更为人熟知。与此同时,美国还拍摄了许多宣扬苏联的电影,如《北极星》、《斯大林格勒男孩》、《俄罗斯之歌》等等,这些作品对苏联做出了高度评价。
这些电影的背后原因其实很简单——美国希望支持苏联,尤其是在二战期间,鼓励苏联继续死守东部战线,抵抗德军的进攻。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而在1943年,德军的主力已几乎被苏联消灭。即便如此,苏联在战前和战后,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战后,苏联人口从1.94亿下降至1.53亿,18至22岁之间的男性几乎80%在战场上丧生。
然而,这种亲苏的宣传风潮在冷战爆发后很快发生了逆转。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批评苏联是一个独裁威权国家,并指责其行为与法西斯相似。1950年,杜鲁门开始正式开展“真理运动”,通过广播、海报、小册子等手段加大反苏宣传,并通过私人团体和民间组织加强宣传。好莱坞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制作了许多反苏电影,比如1950年的《空投艳史》和1957年的《北极星》翻拍版,这些作品抹黑苏联,宣扬其暴政和不人道。
在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抹黑宣传达到高潮。西方媒体回避了苏联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而集中攻击苏联军队的鲁莽和低素质,试图营造苏军依靠人海战术取得胜利的印象。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闲着,利用克格勃的情报渗透,进行大规模的对美策反工作。美国则通过麦卡锡主义运动查找间谍,虽然这场运动并未成功打击到敌人,却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进入赫鲁晓夫时代后,苏联对历史的评估开始发生变化。赫鲁晓夫公开批评斯大林,认为其错误的军事和政治决策导致了大量的苏联伤亡。这种对斯大林的批判,引发了苏联内部的争议,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联的凝聚力。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开始推行“民主化”改革,放松对媒体的控制,并逐步放弃了意识形态阵地。这一系列举措为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提供了温床。雅科夫列夫等人积极宣传西方思想,甚至阻止了克格勃对这些“内鬼”的调查,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解体后的苏联,西方的抹黑并未停止,反而更加激烈。许多历史事件和苏联的成就被错误地解读或曲解。例如,西方媒体曾声称“苏联的粮食产量比沙俄时期还低”,但这完全不符合事实。实际上,斯大林时期的粮食产量远超过沙俄时期,苏联在农业和工业领域的成就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
即便如此,西方对苏联的抹黑宣传依然没有放松。在好莱坞电影和电子游戏中,苏联被描绘成恐怖分子、黑帮和侵略者。甚至在《钢铁侠2》和《美国队长》等电影中,苏联人被塑造成反派角色,而游戏《红色警戒》则以苏联的军事扩张为背景,渲染红色恐怖的氛围。
这种对苏联的抹黑不仅仅局限于影视作品,西方媒体还通过持续的舆论攻势,逐步将这些“既定事实”深植人心。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全球年轻一代的认知。苏联的历史和英雄人物被逐渐抹去,许多曾经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被虚无化,陷入了历史的迷雾中。
这一切的核心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使得一个民族的根基逐渐动摇。如果人民失去对历史的真实认知,那么国家的信念也将崩塌。苏联的解体,只是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而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来说,这种历史的歪曲和抹黑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