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3日,抗联领导人参加了在远东伯力举行的一个重要会议。会议临近结束时,苏联远东军区部长瓦西里的一句话,让抗联将领周保中警觉起来,气氛立刻变得紧张。
抗联为何要去苏联?瓦西里说了什么,促使周保中如此警觉呢?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热血青年纷纷响应号召,组建了抗日队伍。1933年,我方开始整合抗日力量,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到了1936年,这支队伍更名为东北抗日联军。抗联作战英勇,迅速发展,到1936年,已扩展至11个军,总兵力超过3万。然而,到1939年底,抗联因孤立无援,兵力骤减,仅剩下不到2000人,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抗联的命运,面临着抉择。由于与组织失联多年,很多干部和战士一度陷入迷茫。红军长征后,东北抗联与中共中央的联系几乎完全断绝,他们只能依赖驻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代表团。然而,1937年底,王明等人回国后,抗联再次失去联系渠道,只能孤军奋战在敌后。
这种与组织失联的困境持续了近十年,而红军游击队与组织失联仅三年,可见抗联的艰难困境。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抗联多次向共产国际和苏联方面求助,期望恢复联系,但始终未能如愿。
1936年,抗联第一路军尝试突破封锁返回关内,与红军会师,但未能成功。此时,抗联决定在牡丹江的一个商行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未来的出路。会议上,周保中打破沉默,提出:“为了保存力量,我建议北上。”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决定前往苏联避难。
新中国成立后,周保中回忆时曾向主席表示:“如果没有去苏联,抗联可能一个人都不剩。”
1940年3月27日,周保中和赵尚志、李兆麟等人前往苏联远东军区司令部,开始与苏方进行谈判。在会谈中,周保中明确表达:“我们希望苏联同志本着国际主义原则,允许抗联到苏联进行阶段性休整。”苏方对此并无异议,甚至愿意提供帮助。
那时,苏联和日本的关系微妙,彼此充满敌意。尽管伪满洲国成立,苏联在战略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承认了伪满的存在。然而,随着1939年诺门坎的战争爆发,苏联对日军的情报需求变得尤为迫切。抗联若能协助苏方,获取情报便更加便利。
谈判达成了初步协议,抗联获得了去苏联境内休整的许可。根据协议,抗联将分批进入苏联,并接受训练。1940年冬天,第一、二路军越过乌苏里江和黑龙江,进入苏联。抗联战士在苏联营地的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住上了帐篷,穿上了棉军装,食物充足,训练也变得正规起来。
在苏联,抗联不仅进行了射击和越野训练,还开展了无线电通信、爆破和跳伞等新课目,这些训练极大提升了抗联的技战术水平。尽管如此,周保中等人依旧未忘抗战使命,他们在苏联时频繁派出小组侦察东北,开展游击战斗,打击日军。
然而,抗联在苏联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苏联军官常常未经同意私自调动抗联战士,周保中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要求尊重抗联的独立性。与此同时,抗联多次请求苏联帮助恢复与国内的联系,但始终未能如愿,甚至在1940年12月的会议中,苏联方面未按承诺派遣我方代表,令抗联将领十分失望。
直到会议接近尾声时,瓦西里终于表示,苏方不再支持抗联党组织的独立性,建议解散抗联党。此言一出,周保中激烈反应,强调国际主义原则和各国相互尊重,维护了抗联的尊严。
经过这一事件后,苏联远东军区更换了联络代表。1942年,抗联最终编入苏军,成为第88独立步兵旅,战士们穿上了新的军装,拥有了苏联军衔。周保中被任命为中校旅长,李兆麟为少校政委。抗联的战士们虽在苏联红军的编制内,但始终坚持自主领导。
随着1945年苏联红军大规模集结,抗联终于与苏军一道,进入东北,开始了与日军的决战。9月中旬,彭真和陈云抵达沈阳,准备建立东北局,10月初,周保中等人也到达沈阳,向党汇报了与组织失联的艰辛经历,回忆间感慨万千。
抗联与八路军、新四军共同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周保中被任命为副司令员,至此,抗联重新与组织接轨,成为新中国的主力军之一,继续南征北战,迎接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