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他支持英国和法国提出的限制安理会否决权的建议,尤其是在发生严重侵犯人权事件时。他强调,关于安理会改革的讨论正在推进,但同时指出,是否限制否决权最终还得由安理会成员国自己决定。
古特雷斯的出发点是积极的。他提出这一倡议,实际上是希望减少美国在关键问题上一票否决的阻碍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他并不是要彻底取消否决权,而是希望对其加以限制。事实上,推动安理会改革,也是中国一直支持和倡导的方向。
针对这一问题,中方提出了五点建议:
1. 坚守联合国的初心和使命;
2. 倡导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3. 强调行动导向,避免空谈;
4. 加强调查研究,确保决策有据可依;
5. 平衡和平、安全与发展三大支柱。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进一步解释说,这次改革是在全球挑战不断增多、各种危机频发的背景下,联合国进行的一次自我革新。其核心目的,是提升治理能力,更好地应对新的国际形势。
不过,限制否决权的提议,也引发了新的疑问。有人担心,如果安理会通过的决议不符合某个大国的利益,却仍然得以生效,那么大国之间可能会因此产生更深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让局势更加紧张。这显然与联合国维持和平的初衷相悖。
那么,谁最可能反对?答案显而易见,美国。尤其是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美国多次动用否决权,阻止对以色列不利的决议通过。这种情况让巴勒斯坦局势陷入恶性循环,联合国即使有心推动和平,也屡屡受阻。
要知道,安理会设置否决权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大国在重大事务上保持一致,从而避免直接冲突。但如今的现实是,美国频繁利用否决权单方面保护盟友,以至于联合国的决议难以落实。正因如此,国际社会才会呼吁改革。
质疑者则认为,限制否决权看似让决策更民主,但也可能削弱安理会的效率。到头来,安理会可能再次沦为一个争论不休、难以形成有效共识的平台,就像二战前无力阻止战争的国际联盟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英法提出限制否决权,背后也有自身原因。实际上,自1989年以来,英国和法国已经几十年没有动用过否决权。在重大问题上,它们往往选择跟随美国,因此其否决权几乎形同虚设。正因为如此,英法才更愿意推动改革。
总而言之,中国既是现有体系的受益者,也可能在新体系中获益。无论改还是不改,中国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不能有效限制美国在巴以问题上一票否决的做法,巴勒斯坦恐怕依然难以迎来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