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 年山海关前,尘土漫天。李自成的大顺军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围在中间,吴军士兵握着生锈的刀,脸上满是疲惫 —— 就在前一年,他们还欠着半年军饷,连饭都吃不饱。
可等清军旗帜一出现,这支明军突然像换了魂。刀光闪过,大顺军的阵型瞬间被撕开,士兵们嘶吼着冲锋,眼里没了之前的犹豫。这场一片石之战后,吴军更是追着李自成打,从山海关一直打到西安。
明军投降后为啥突然能打了?不是士兵突然变强,是之前捆住他们的 “绳子”,全被后金解开了。
一、投降的明军,本就是明朝最能打的精锐
别以为投降的是明军杂牌,其实全是挑剩下的 “硬骨头”。明末最能打的部队,公认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 这支军队驻守辽东,天天跟后金死磕,士兵大多是辽东本地人,马术、刀法都是在血里练出来的。
《国榷》里说,关宁铁骑 “每人配双马,持三眼铳,近战能砍,远战能射”,连后金八旗都怕他们三分。之前打不过后金,不是打不过,是朝廷拖后腿 —— 军饷能欠半年,冬天连棉衣都没有,士兵们得靠卖武器换吃的。
还有孔有德、尚可喜这些人,原本是毛文龙的部下。毛文龙守皮岛时,他们天天袭扰后金,是后金的 “心腹大患”。孔有德手里还有 12 门红衣炮,要知道当年袁崇焕守宁远,就靠 11 门红衣炮重伤努尔哈赤。
这些精锐明军,就像被捂住的火苗 —— 不是没火力,是没人给添柴。等投降后金,火苗一下就窜起来了。
二、后金给的 “好处”,明朝想都不敢想
明军士兵为啥愿意拼命?因为后金给的实在太多了。明朝边军将领克扣粮饷是常事,关宁铁骑就算是 “亲儿子”,也常被欠饷。有士兵在信里写:“冬天没棉衣,冻得手都握不住刀,哪有力气打仗?”
可后金不一样。孔有德投降时,皇太极亲自出城迎接,封他为 “都元帅”,给的粮饷是明朝的三倍;尚可喜带五岛军民投降,后金不仅给房子、给土地,还让他统领自己的旧部,不用受别人指挥。
吴三桂更不用说,投降后直接封 “平西王”,儿子吴应熊还娶了皇太极的女儿。士兵们不仅能拿到足额军饷,打胜仗还有战利品分 —— 之前在明朝,打赢了也没赏,打输了还要受罚,谁愿意拼命?
有个降兵后来回忆:“在明时,天天饿肚子;降清后,顿顿有肉吃。为了吃饱饭,也得往前冲啊!”
三、不用再听文官瞎指挥,武将终于能说了算
明末明军打不赢,还有个大问题:文官瞎指挥。明朝 “重文轻武”,哪怕是没打过仗的文官,也能当监军,指挥武将打仗。
最典型的是杨业(杨家将原型),当年打辽军,监军王侁非要他冒进,杨业说 “这样会中埋伏”,王侁却骂他 “怕死”。最后杨业被辽军包围,力竭被俘,绝食而死。
可后金不搞这一套。皇太极知道,打仗得听武将的。孔有德带红衣炮投降后,皇太极让他自己管炮兵,不用听文官指手画脚;吴三桂追杀李自成时,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没人在后面扯后腿。
比如一片石之战,吴三桂知道大顺军厉害,就先死守山海关,等清军来援;要是在明朝,监军肯定会逼他 “速战速决”,早就全军覆没了。
四、私仇加 “前途”,士兵们打红了眼
还有个不能说的原因:很多降将跟明朝、大顺军有私仇。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李自成杀了,首级还挂在城楼上;孔有德在明朝时,被文官陷害,差点丢了命。
这些仇,成了他们打仗的 “燃料”。吴三桂追杀李自成时,连追千里,哪怕李自成逃到西安,他也不放手 —— 一边是后金给的 “平西王” 爵位,一边是杀父之仇,怎么能不拼命?
还有辽东的士兵,他们的家乡早就被后金占了,亲人要么被杀,要么被掳走。之前在明朝,朝廷不管他们的死活;投降后金后,后金答应 “打下地盘就分给他们”,士兵们打起来,比打外人还狠。
就像打南明时,降明的明军比清军还积极 —— 因为南明那些官员,当年就是克扣他们粮饷的人,现在终于有机会 “报仇” 了。
结语:不是明军变强了,是 “拖累” 没了
明军投降后金后战斗力爆表,不是士兵突然会打仗了,是之前的 “拖累” 全没了。明朝的腐败、欠饷、文官瞎指挥,就像三条绳子,把精锐明军捆得死死的。
后金解开了这三条绳子:给足粮饷,让武将指挥,还利用私仇激发斗志。原本被捂住的火苗,一下就成了燎原之火。
后来历史学家评价:“明末之亡,非亡于兵弱,亡于朝廷。若早给明军粮饷,让武将说了算,后金未必能入关。” 这话很中肯 —— 再好的士兵,被朝廷折腾久了,也打不了胜仗;可一旦给足支持,他们就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