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郑和率船队首次下西洋,开启了大明王朝与海外各国的交流与贸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他之前的元朝,就有一位中国航海家已经两次远航,足迹遍及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东非,甚至可能比西方殖民者更早发现了澳大利亚。他就是被后人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的汪大渊。
汪大渊生于1311年,江西南昌人。他自小聪慧,父母原本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步入仕途。但在元朝时期,汉人地位低下,仕途受限,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辽阔无边的大海。
他最初来到当时最繁华的港口泉州。在那里,他见到了肤色各异、语言不同的商人,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货物。尤其是听到水手们讲述的海外见闻,更加激发了他探索世界的欲望。
1330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随一艘商船从泉州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他把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成为日后《岛夷志略》的重要素材。
航程中,他先到达澎湖和琉球。在琉球,他注意到当地已受到中华文化影响,但仍保留着独特的风俗,他将其视为“海外诸国的起点”。随后,他又游历了交趾、占城、真腊、三佛齐、爪哇、苏禄等地,对各地的风俗习惯作了详细描绘。例如,他写到真腊僧侣享有初夜权,暹罗人性格强悍,加里曼丹的船只装备武器抵御海盗。
在南洋,他发现松巴哇岛的海泥能渗出黑色黏稠液体,可作燃料和墨水,这其实是最早的石油记载之一。他还遇到因战乱滞留在南洋的元朝旧军,他们远离故土,生活艰难,令人唏嘘。
离开东南亚后,他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来到孟加拉、马德拉斯、孟买等地。他注意到印度女性常戴头巾和纱丽,甚至有女子习武取蛇毒助战。他还见到南宋时期遗留在印度的纪念碑,感慨历史交织。
继续西行,他抵达阿拉伯的巴士拉港,看到整洁的市政和喷泉水池,惊叹于其与中国的不同。在波斯西部,他甚至遇见一位定居当地的汉人领主,治理一方,兵强马壮。之后他参观了麦加,再到埃及,目睹马穆鲁克王朝的强盛。他描绘这里的权贵身披重甲,出行有鹰犬猛兽随行,场景颇为壮观。
再往南,他来到非洲东岸的坦桑尼亚、桑尼巴尔等地,见证了盛行的奴隶贸易,也记录了当地人以椰浆酿酒、井水煮盐的生活方式,还注意到非洲人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绸、瓷器与铁器。第一次远航,他一共历时五年,于1334年返回泉州。
1337年,他展开第二次航行。这次航程更远,范围更广。他抵达非洲南端的莫桑比克海峡,还首次记载了澳大利亚。他描述当地土著以羽毛遮身,茹毛饮血,居于洞穴和树巢中。他还提到当地的一种鹤,身形高大,见人会“展翅起舞”,与今天澳洲鹤的特征极为相符。他的笔记中还记载了火焰般红的树木和险峻的台地,与澳洲北部景观高度契合。许多学者认为,这使他成为比欧洲人早三百多年发现澳大利亚的第一人。
1339年,他结束了第二次航行,历时三年。回国后,他整理笔记,完成了《岛夷志略》。这本约两万字的著作收录了两次远航中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详细记载,真实可靠,被后人誉为研究14世纪海外历史的重要资料。
六十多年后,郑和下西洋时,随行的马欢曾对照《岛夷志略》,发现其记述可信无误。此书因此成为研究古代中外交流的必读典籍,被列为影响中国的百部名著之一。
汪大渊凭借两次壮阔的远航和丰富的见闻,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他的成就也让“东方的马可波罗”这一称号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