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能是广东博白人,后来划归广西。他曾在金田首义后担任太平天国的重要职务,但却难以忍受长时间的风餐露宿和四处征战的艰苦生活。在清军金钱的诱惑下,他暗中投降广西提督向荣,并在太平军中散布谣言,动摇军心,甚至策划暗杀洪秀全和杨秀清等领导人。杨秀清非常警觉,及时识破了这个叛徒团伙(他们被称为“反骨仔”)。1851年12月,杨秀清声称“天父下凡”,趁机抓捕了周锡能及其团伙成员,经过审讯,周锡能最终供认自己投降向荣并充当清朝的间谍,意图从内部瓦解太平军。周锡能一伙被当场处决,他成为第一个叛变并投降清朝的太平军高级将领。
李能通原本是湖南郴州的天地会头领。当太平军攻占永安(今广西蒙山)时,李能通率部南下投奔太平军,随后担任向导引领太平军进入湘地,并立下战功,被任命为师帅。但他因为受到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嫡系广西老弟兄的排挤,心中不满,一直寻找机会投降清军。1856年11月,湘军围攻袁州城(今宜春市袁州区),李能通在守城时选择打开城门投降湘军,之后他引导湘军进入城内,导致城中的两千多名太平军战士被杀。李能通成为第一个投降清朝并献城的太平军将领,这也标志着天京事变后太平军的士气开始崩溃。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翼王,他并非单纯投降清军,而是因为与洪秀全的关系紧张,最终选择分裂。1857年,石达开因受到洪秀全的猜忌和制约,愤然率军离开天京,回到安庆,自此与太平天国渐行渐远。1858年,石达开率领数十万大军进入浙江和福建,与天京越来越疏远,直到在四川全军覆没。石达开的出走对太平天国的伤害最大,他带走了20多万(或40万)精锐部队,预示着太平天国的覆灭不可避免。李秀成后来总结石达开的出走为“天朝十误”之首。
韦志俊,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的弟弟,天京定都后被封为国宗,历任提督、右军主将等要职。1857年,韦昌辉因滥杀无辜激起民愤,被天王命令捕杀。韦志俊因长期在外征战未受牵连,但始终心生危惧。1858年,韦志俊率部撤围至和州时与陈玉成部发生冲突,最终被迫撤退到池州。10月,他率数万兵力投降湘军水师提督杨载福,并在清军中升任参将。投降后,韦志俊参与了多次战役,每战都冲锋在前,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862年,韦志俊随曾国荃攻陷宁国府,晋升为副将,并加封总兵。此后,他的历史记载不再清晰,有传言称他最终被曾国藩所杀。
古隆贤,原籍广东惠州,年轻时跟随父亲流落广西,后来成为铁匠。参加太平军后,他逐渐升任两司马、金副金四辛四监军等职。后来,他隶属韦志俊部,转战四方。古隆贤曾带领部队摧毁清军江南大营,并参与了太平军的重要战役。1862年,他被封为奉王,次年率军进攻祁门,但被湘军击退。1863年,他投降湘军,最终回到惠州,安度晚年。
李昭寿和薛之元原是河南固始的盗匪,后加入捻军,并名义上归太平天国领导。1854年,他们接受清道员何桂珍的招安,在安徽太湖打击太平军。次年,他们在英山杀害何桂珍后,投向太平天国,隶属李秀成部。尽管他们军纪败坏,不听命于李秀成,1858年他们率领4万人投降清军,并献出三座城市。李昭寿投降后,参与多次战斗,屡立战功,最后被任命为江南提督。薛之元也被任为参将,但最终被李昭寿所杀。李昭寿因恶行被安徽巡抚裕禄处决。
程学启,安徽桐城人,年轻时加入太平军并成为英王陈玉成的先锋。1861年,他在安庆守卫集贤关时因形势不利投降湘军大将曾国荃。随后,他参与攻占安庆、铜陵等地,并升任参将。程学启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屡有战功,最后投靠李鸿章,成为淮军的重要骨干,参与多次战役并屡立战功。最终,他死于伤重未愈。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知名的太平天国降将,包括陈国瑞、萧凤山、黄大汉、杜宜奎等。总的来说,太平天国在其15年的存在期间,共有超过100位王、天将、将军投降了清朝,而清军投降太平天国的情况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