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年,是个颇具意味的年份。对普通人来说,它是一个难得的“同花顺年份”,但对曾经强盛无比的金国而言,这一年却成了终结之年。因为就在这一年,蒙古与南宋联军终于将他们逼入了死局。
事情的开端在前一年。1233年11月,南宋名将孟珙率两万兵马直抵蔡州,紧接着12月蒙古军又攻破外城。蔡州内城成了金国最后的堡垒,金哀宗与残余的兵力在城中苦撑,整整被围困了三个月,直到粮尽援绝。 天兴三年(1234年2月8日),金哀宗不愿做亡国之君,仓促将帝位传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自己选择自尽。然而他刚刚交出皇位,蒙古大军便攻入内城,完颜承麟来不及举行登基大典,就被杀于乱军之中。自此,统治中原120年的金国彻底灭亡,而完颜承麟也成为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这一幕,标志着南宋多年来坚持的“联蒙抗金”战略终于结出成果。 回望更早的历史,北宋曾选择“联金灭辽”。辽国虽然强横,却相对守信,澶渊之盟后曾与宋保持百年和平。然而宋朝引狼入室,结果换来的是更为残酷的金国。1127年,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徽、钦二帝与大批宗室被掳北方,留下惨痛的“靖康之变”。 幸而徽宗第九子赵构逃脱,在临安建立南宋。从此,北伐、雪耻便成了南宋历代君臣的最大心愿。 金国在初期强势无比,屡屡南侵。但随着蒙古的崛起,他们逐渐走向衰落。无力抗衡蒙古的进攻,金国选择以掠夺南宋来弥补损失,结果让南宋更是对其恨之入骨。1220年,南宋曾联合西夏攻金,但未能成功。西夏退兵后,金国卷土重来,南宋再次受辱,宗室与臣民数十人被掳。可以想象,当时的宋人对金国的仇恨已经到达极点。 1223年,蒙古大将木华黎虽然在进攻金国时病逝,但金国也随即陷入更深的危机。金宣宗去世后,国力迅速衰落。此后数年,蒙古不断夺城破地,西夏也被他们灭掉。金国虽然靠完颜陈和尚一度反击成功,但已无力回天。1232年的钧州大战中,陈和尚被俘,金国主力彻底瓦解,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趁你病,要你命。”南宋看到了久违的机会,决定与蒙古联手彻底消灭金国。于是有了1234年的蔡州之战,百年宿敌终于覆灭,南宋上下扬眉吐气,朝野一片欢腾。 然而胜利带来喜悦的同时,也让南宋生出过高的期待。宋理宗在欢庆之余,决定趁蒙古军北撤之机,进军河南,收复北宋皇陵所在之地。于是有了“端平入洛”。 可惜,此举注定难以成功。河南因战火荒芜,百里无人烟;南宋缺乏骑兵,粮草也无法及时补给。最终,“端平入洛”以惨败收场,不仅未能稳住中原,还给了蒙古一个合适的借口。自此以后,南宋与蒙古成了彻底的敌人,双方的生死对抗就此展开。 总结来看,1234年南宋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与蒙古合力灭金,终于报了靖康之耻;二是贸然发动“端平入洛”,结果失败,为日后的亡国埋下隐患。 很多人把南宋的失败归结为“联蒙灭金”的愚蠢,甚至与北宋的“联金灭辽”并列。但其实二者大不相同。辽国曾经可与宋长期共处,而金国则反复背信弃义,屡次南侵,根本不可能成为盟友。南宋与蒙古的合作,是在别无选择下的最优解。 至于“端平入洛”,虽然最终失败,但若不趁此时机尝试收复河南,以后也没有机会了。历史的进程往往如此,南宋虽有执念,但实力不足,终究无法改变大势。令人唏嘘的是,宋理宗死后,竟被蒙古僧人取下头骨制成酒器,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才为他重新安葬。千年往事,至今读来,仍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