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福建舰的弹射系统后,我对把滑跃起飞的航母改装为弹射起飞的想法更加有信心了——超级电容弹射听上去真的很有吸引力。如果你也和我持相同看法,请继续读下去。最后怎么改,当然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但我想把自己的逻辑和判断讲清楚,说明为什么我认为辽宁舰和山东舰最终很可能会改装弹射器。
先说我的基本思路:航母不是驱逐舰那种可以大批量建造的舰艇。航母动辄6–11万吨,是舰队的核心,建造节奏通常比较缓慢、有计划,不太可能一下子大量上新或同时大量退役(除非发生大战、军费暴增之类的极端情形,这种情况我们暂且不讨论)。因此,在和平时期,通过升级和改造来保持战力,是很常见也很合逻辑的选择——不论是美、英、日还是意大利,旧航母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美国二战时期的埃塞克斯级就是典型例子,后来加装了弹射器并服役到较近的年代。就成本比例来看,改装通常比造一艘新舰便宜许多:以伊丽莎白女王级为例(抛开向美购置弹射器的外购费用),改装预算大约是建造费的1/5到1/4左右。中国造船工业规模大、效率高,造新船或改装的绝对费用更低,但比例关系差不多。把预警机、远程机载雷达等装备上舰,带来的能力提升是巨大的;如果“滑改弹”技术上可行,对性价比来说就是划算的事。
回到辽宁舰和山东舰。山东舰是分段建造的,这为局部改装留下了便利条件。国外成熟的改造思路往往很直接,比如把舰艏处理成平甲板,这种方式看起来虽然粗糙但实际可行。瓦良格型航母(辽宁舰的前身)在1、2号跑道下方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和一些次要舱室,这些区域可用于重新布局、安装电力设备等——只要主机组和总体功率允许,就有可能在甲板上安装电磁弹射器或相关储能装置(比如超级电容)实现弹射化。美国人处理老舰改进时,也常通过更换舯段、延长或重做舰艏来腾出甲板空间,思路并不复杂但实施涉及多方面协调。
目前真正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弹射器本身。福建舰使用的电磁弹射器标准长度较长,装在更小排水量的舰上会碰到舰岛侵入等布局问题。为此有两种折衷方案:一是为老舰定制短款电磁弹射系统,二是对舰体做一定的加长或重整以腾出位置。不过,若想在降落跑道上再加第三条弹射,就会牵涉到更多舱室改动、左右配平和动力布局调整,改造难度和成本会显著上升,因此在可行性和成本收益之间,先改装舰艏两条弹射更现实、更划算。
关于那些“把航母卖给谁”“当训练舰、博物馆或巡逻舰”的各种猜测,我认为都不太靠谱。6万吨级的航母把人家当货卖掉,除非对方愿意并且能承担配套的一整套舰载机和训练体系——这并非轻易能达成的买卖。把大吨位航母改成076那类两栖攻打舰、再去替代辽宁舰做预警机起飞平台的想法也不切实际:两种舰型的任务定位和设计初衷不同,训练和作战需求差别很大,起飞方式(滑跃与弹射)在飞行员训练和肌肉记忆上也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不能简单互换。
若把改造路线限定在“采用超级电容电磁弹射、在现有或可扩展的动力与舱室条件下实现两条舰艏弹射”,那么从工程和成本角度来看,改装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蒸汽弹射对应的是另一套复杂的蒸汽动力管路改造,牵涉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大——相比之下,超级电容或电磁系统在某些条件下更容易与现代电力布局结合,改装阻力和碰到的技术壁垒也相对小一些(当然仍然是大工程)。
总之,我的判断是:在和平、有序的建造节奏下,通过分段改装、重做舰艏并采用相对“轻量化”的电磁弹射与高功率储能方案,是把滑跃航母改为弹射航母的一条现实路径。这样既能延长现役航母的战术生命周期,也能在建设新型大吨位航母的同时,让现有舰队逐步完成能力升级。最终,中国的航母力量会继续向更大、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球海权与技术竞争中,更多选择和更高的灵活性对任何一支海军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