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虽然有276年的历史,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从未出现过后宫干政的现象,这在封建王朝中极为少见。反观清朝,就有慈禧这样的例子,其他朝代也常常发生类似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呢?事实上,虽然没有出现过正式的后宫干政,明朝历史上确实有一位妃子尝试过,但她的结局表明,她的野心远超她的能力——她就是李选侍。
明朝自开国以来,就定下了禁止后宫干政的规矩,虽然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屡屡突破这一规则,但明朝这一条规矩竟然保持了下来。朱元璋的很多规矩后来都成了废纸,但这一条规矩却陪伴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朝的前几位皇后,都是非常出色的榜样。
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是开国皇后,她与朱元璋同甘共苦,是明朝开国的坚强后盾。而朱棣的徐皇后也同样如此,她的贤能和智慧令朱棣深感佩服。更重要的是,朱棣虽然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取得了帝位,但他依旧秉持了继位前的那条规矩,重视后宫与朝政的分离。
而朱高炽的张皇后也很特别,她活得相当长久,直至孙子明英宗即位时才去世。当时,明英宗还不到十岁,无法独立处理朝政,群臣一致建议让张皇后垂帘听政,但她坚定地拒绝了,她遵循了老祖宗的规矩,坚持后宫不干政。
明宣宗的孙皇后则更是令人敬佩。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她能顾全大局,支持明宣宗的庶子朱祁钰继位,而没有选择拥立明英宗那位年幼无知的儿子朱见深。正是有了这些前代皇后的模范作用,后宫妃嫔们在看见她们的表率之后,知道自己若企图干政,必定会遭遇群臣的反感和报复。
后宫干政的前提是皇帝年幼或者缺乏主见,而明朝年幼继位的皇帝不多,只有三位:明英宗、明神宗、和明熹宗。明英宗有张太皇太后和孙太后的贤德照顾,自然不会发生干政现象。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出自商人之家,她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主动将权力交给了首辅张居正,成就了“万历中兴”。然而,明熹宗的母亲李选侍就不同了,她的野心才刚刚显现。
李选侍的故事与明光宗紧密相连。明光宗在三十八年的太子生涯后,仅当了一个月的皇帝,且死因至今成谜。在明光宗即位的当天,郑贵妃送给他八位美女,背后有着深刻的宫廷斗争。郑贵妃本是万历宠爱的一位妃子,但她生的是次子,一直希望废掉朱常洛。然而,群臣和李太后都不答应她的要求。
朱常洛一生压抑,终于在成为皇帝后放开了自己,却因为吃了过度的药物而迅速去世。这为李选侍的权力扩张创造了条件。她一度逼迫朱常洛册立她为皇后,且开始在群臣面前大声宣扬自己的权力。李选侍并不甘心只是做个太子妃,她试图控制新上任的明熹宗,甚至将他囚禁在宫中,试图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掌控朝政。
然而,群臣并不允许她的梦想成真,最终在司礼监的太监王安的帮助下,明熹宗被成功从李选侍身边带走,顺利继位。尽管明熹宗登基,朝廷依然按照传统举行了正式的登基仪式。在登基之前,李选侍被迫迁居至哕鸾宫,这个宫殿是妃嫔的“养老所”。她的迁移并非自愿,而是因为群臣和明熹宗的愤怒。
李选侍的野心最终被群臣和皇帝联合击败。她曾因宠爱而屡次侮辱明熹宗的母亲王才人,史书甚至记载了王才人因她的行为而去世。群臣将她与武则天相提并论,认为她不仅祸乱朝政,还可能勾结明熹宗。而李选侍在困境中度过了许多年,最终在康熙十三年去世。她的死给明朝带来了一定的平稳,但也为后来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如果没有李选侍,可能就不会有客氏的出现,而没有客氏,也许就不会有魏忠贤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